弗洛伊德:我夢故我在
一百年前,弗洛伊德以其《夢的解析》震撼了整個世界,它喚醒了死氣沉沉的科學界對夢的注意。隨著此書的出版,誕生了一種新的臨床治療領域——心理療法,並鞭策此後的科學家不斷地探究大腦和意識之間的微妙關係。對於人的大腦,人們可以去解剖和認識,而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你甚至無法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自從《夢的解析》問世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認識大腦的生理機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經可以治癒諸如抑鬱症之類的疾病。這些進步的意義或許更在於:它們超越了舊的神經系統學的重點研究範疇,從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器官,轉而思考新的問題: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意識知之甚少。
當弗洛伊德首次指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神聖之路」時,曾在臨床醫學界掀起軒然大波。然而,隨著對大腦生理結構的深入瞭解,弗洛伊德的理論便被科學撇到了一邊。
科學家認為,夢,只不過是一堆亂七八糟、毫無潛在意義的放電而已。即使在臨床心理學家看來,那些在熟睡中湧現的奇異景象,也喪失了大部分標誌性的心理意義。
然而,人類無論如何都無法抵禦對夢的好奇。當你剛從栩栩如生的夢中驚醒,腦子裡還充塞著比最激動人心的小說還要豐富的情感、想像和細節時,你會簡單地認為這只是電能的隨機釋放嗎?你又如何能從那比清醒時還要清晰真實的夢境中輕鬆釋懷?如果說對人類意識的深入探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那麼美國《發現》雜誌的這篇報道或許會讓你夢想成真。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羅伯特·薩爾伯斯基教授分析了一項新成果,該項研究第一次解釋了人類的夢境為何如此離奇,為何科學界或許應對弗洛伊德古怪的理論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