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姓起源,姓伏的來源,伏姓來歷,伏姓由來
伏姓寶寶取名最好不用聲母是b.p.m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f聲母.u韻母或陽平調的字。首字最好不用零聲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付"字的"趴下""潛伏"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您的姓氏筆畫為 6畫。
【伏姓起名查詢】
拼音:Fu
郡望:太原郡
名人:伏
勝跡:缺
文獻:伏乘附伏氏佚書佚文
歷史:伏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伏姓起源古老,傳說是上古時期古代帝王伏羲氏的後代子孫有的以伏羲的名字中的「伏」字為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俟伏斤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伏」。伏姓後來在山西太原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太原望。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源自風姓,望出太原
出自風姓,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
賜為伏姓。北周時,有個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為侯伏氏。後來侯伏氏從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賜姓為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孝文帝建都洛陽後,兩支皆改為伏姓,賀屯氏改為賀姓。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
堂號
"藏授堂":伏勝,字子賤,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到了漢高祖滅了秦以後,伏生扒開牆頭,見書發霉損壞了一些,還剩21卷。伏生便在齊、魯一帶聚徒講授。漢文帝時,他已90 多歲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 錯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歷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傳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結網、打獵、飼養畜禽以充皰廚,故又稱包 。他始畫八卦,造書契、建都於陳。在位115年。
伏勝--字子賤。漢朝時濟南人。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是時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使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古文《尚書》是也。自己撰有《尚書大傳》。
伏允--唐朝吐谷渾呂誇子。惰開皇末國亂,國人殺其兄而立之。煬帝即位,令鐵勒擊破之。允東保西平境而復破之,遁客黨項,大業末始復其故地。高祖即位,與之通和。貞觀年間拘留唐使為由,詔李靖等往討破之,其子順舉國降,允遂自盡而死。
伏龍--原名維景,改名龍,字雲程。江蘇埠寧縣人。幼年入安徽武備學堂,加入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贊助熊成基舉,避疑改名龍,轉入第九鎮三十三標,充上士。辛亥革命時策謀響應,參加雨花台之役,失敗後退鎮江,民軍攻南京時任營長。旋率軍攻克彭城。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節九師,駐沛縣,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統馬炮兩營。民國2年春,二次革命後,赴南京任第六師師長,失敗後退居上海。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奉命圖長江,派人至江陰,說服軍隊獨立自任赴通州運動獨立,密洩被捕,後就義於通州。時年32歲。民國13年(1924年)孫中山追正其為陸軍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