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起源,姓白的來源,白姓來歷,白姓由來
白姓寶寶取名最好不用M.F.P為聲母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都用b聲母或ai韻母和陽平調的字。請注意名的意義不要與"白"字的"白色""空白""徒勞"等含義相衝突。雙字名最好首字筆繁而末字筆簡,單字名最好用筆劃簡少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73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5 畫。
【白姓起名查詢】
拼音:Bai
郡望:南陽郡
名人:白起,白居易,白樸,白朗,白崇禧,白先勇
勝跡:缺
文獻:沙灘白氏宗譜
歷史:白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三大姓,在台灣,白姓是第八十二大姓。遠祖最早可以上溯到炎帝時期,當時炎帝手下有主管水利的官員,叫白阜,曾為治水作出貢獻。他的子孫後代就以「白」為姓。白姓來源廣泛,還有其他許多來源。春秋時候,輔佐秦穆公成就春秋五霸功績的名臣之一騫叔,有一個兒子名叫白乙丙。白乙丙曾隨孟明視出征鄭國,但是後來,被晉國擊敗,成了俘虜。白乙丙的後代,也有以白為姓的。此外,春秋時期,楚平王太子建計劃除掉奸臣費無極,但是事洩被殺。他的兒子熊勝逃到吳國。到了楚惠王的時候,他又被召回國,封於白邑(今河南息縣東南),史稱白公勝。他的後代也以白為姓,這支白姓,起源於熊姓。在隋唐五代時候,又有許多其他地方的人改姓白。唐代曾封突厥人白元光為南陽郡王,他的後代就以白為姓。唐代又在廣西的博白設立白州,當地百姓就有以「白」為姓的。此外,在唐朝時期的吐谷渾人,其酋長也姓白。在回族人中,也有不少是姓白的。上述白姓支族中,以白公勝,白乙丙和白阜三支影響較大。白姓最早在河南南陽一帶發展,因此,南陽是白姓一大郡望。由於,白居易長期生活在香山,因此,有族人以「香山堂」為堂號。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關於白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聚集地:
遷徙分佈
白氏早期主要分佈於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封其子白衷於太原,故子孫世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因以為家。其曾孫白溫,任唐檢較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祖始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州、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平人;宋、明時期還分佈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白姓是台灣的第六十四大姓,白氏族人,大都集住在台北、南投、台中三地。台灣的白氏開基始祖是明朝末年抵達台灣的。永歷二十八年(1673年),有白圭與徐阿華等七人移住旗後,蓋寮捕魚,並建始祖宮;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泉州人白祖孫與林欽宗、林忠等人,入墾台北縣五股鄉德音村蓬萊坑;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又有泉州人白姓入墾台北縣平溪鄉平湖村石碇了,遂使台灣的白姓一代一代地繁衍發展起來。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歷史名人:
白雲上:清代書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覽群書,善書,工畫。有《海瓊集》等。
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
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樸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