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峽的歷史與典故
黃河三峽的歷史與典故
一億七千萬年前,侏羅紀或早白堊紀,黃河三峽域內水網密布,森林蓊鬱,生活着巨型蜥腳恐龍、小型蜥腳恐龍以及虛骨龍,它們都留下了巨型腳印化石和巨大腿骨化石,今人根據腿骨化石命名了“劉家峽黃河巨龍”。腳印化石與腿骨化石(包括復原龍骨架)分別安放在永靖和蘭州的博物館里,靜待您有緣一識。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永靖黃河三峽地區生活着原始先民,他們在境內留下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既有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約公元前3100——2700年間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不同文化特徵的類型),也有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齊家文化遺址,還有晚於齊家文化的辛店文化遺址。
距今五千年前,縣境內為羌人據有,這是一個“騎在羊背上”的民族,是夏王朝的主體部族。
自秦漢以下,永靖地區代有郡治,其隸屬的郡(縣、路)名稱,大致有:枹罕、允吾、金城、河州、安鄉、鳳林、皋蘭、導河等。民國十八年,從臨夏縣析置永靖縣,取“永遠安寧”之意,始有今日之名。(民國十七年有“河州事變”,傳,群眾以為當時縣名“導河縣”諧音“導火線”,不吉,時任縣長馬鳳圖就建議省府改縣名為臨夏。一笑。)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統治永靖地區的王朝政權,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它們主要有:
385年鮮卑人乞伏國仁所建的西秦;
386年拓跋氏所建的北魏;
397年(東晉安帝隆安之年)鮮卑人禿髮烏孤所建的南涼;
410年胡人沮渠蒙遜所建的北涼;
755年後,吐蕃占河西,960年,吐蕃唃廝啰占青唐(西寧),其子轄氈繼占河州;
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金占河州。
以及元和清。
就這樣,在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不斷的和戰分統角力中,黃河三峽地區的文明遺存具有了鮮明的個性,打上了多民族文化碰撞融會的獨特印記。
歷史如河,浪花璀璨,歷史如路,足印紛繁,那點點滴滴,都是過往對今天的饋贈,讓我們在追憶和反思中,瀏覽幾個黃河三峽歷史的片斷吧。(王國虎沈明永何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