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孫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顓孫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顓孫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三。
1、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記載:“陳公子顓孫仕晉,子孫氏焉”。顓孫,是春秋時期的陳國公族,上古聖君虞舜媯姓的後裔,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顓孫,稱顓孫氏。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但在史籍《左傳》中則記載:魯莊公二十二年((前672年)“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魯。”上述兩種記載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只是“仕晉”與“仕魯”的區別,而後一種記載似乎更據可信度。
2、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時期顓頊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傳說,在遠古時期,有熊國國君少典氏生的兒子中有一人姓公孫,名軒轅,就是後來的華夏炎黃兩大部族首領之一的黃帝。黃帝生昌意,昌意娶昌僕氏(蜀山氏之女)為妻生高陽。高陽就是後來的顓頊帝,簡稱顓帝,為當時炎黃部落聯盟中的五帝之一。顓頊有一個裔孫叫女修,因為是顓帝之孫,女修的後人便取“顓孫”為姓氏。隨著時間的推移,顓孫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傳至貢,貢有個後代叫女艾,為夏王朝少康時期(前1913年-前1890年)的大臣。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顓孫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顓孫師(前503-?),字子張,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顓孫師的六世祖叫強,曾在春秋時期的陳國邑陽城(今河南淮陽)任過大夫。強生健,健生慶,慶生齊,齊生薑,姜生有三子:老大子張,老二子莫,老三子英。國學大師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說:“近人羅根澤引錢大昕雲因謂‘《說苑》雖未明載顓孫子莫為魯人,然顓孫得氏日淺,戰國之初當未散居各國……而顓孫既出於魯,謂之魯人亦不為過。’”史書記載,顓孫師長相端正,容貌俊美,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表行為都很出眾。不過,史書中還揭示出顓孫師的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仍拜在孔子門下,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其中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了有四十八歲。不過,顓孫師雖學乾祿,但未曾從政,後來以教授終其一生。比之學識和外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弟子們的學問,所以顓孫師並沒有被排入“七十二賢者”的行列,但後人依然將他與子游、子夏等賢人並列而稱。春秋末期,各地諸侯爭相稱霸,彼此攻伐。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國出兵滅了陳國,在兵荒馬亂之中,子莫和子英的逃難中跑散而不知去向,只有老大子張仍留居於陳國。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顓孫氏複姓或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四十五位門閥,望族出丹陽郡。《通志·氏族略》云:“顓孫氏出自陳公子顓孫”兩種材料都說明顓孫是陳國的公子,只是仕晉與仕魯的區別,後一種材料似乎更據可信度,《左傳》載:(魯)莊公二十二(公元前672年)年云:“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魯)。”,這裡說得是陳國在春秋時期曾發生一起爭奪王位的鬥爭,“陳人殺其大子禦寇”,王室的內訌導致陳完與顓孫在陳國無法安身,於是逃奔到了齊國。這個陳公子完(字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
即後來代齊稱王的田氏始祖。另一位公子顓孫則從齊國又逃到了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後代遂以顓孫為氏。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又說“近人羅根澤引錢大昕雲因謂‘《說苑》雖未明載顓孫子莫為魯人,然顓孫得氏日淺,戰國之初當未散居各國。……而顓孫既出於魯,謂之魯人亦不為過。’”。春秋時代過去之後,顓孫這個姓就非常少見了,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顓孫這個複姓有的改成單姓孫了。顓孫姓望出丹陽(今安徽省宣城一帶)。
三、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北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顓孫氏郡望的丹陽,就是今安徽宣城。
堂號
丹陽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