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的來源
苗姓的來源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在2013版按人口多少百家姓排行為146。春秋時期楚國公族賁皇后裔。全國均有分佈,相對分佈較多的省為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蘇、四川、廣西、湖南等,約佔全國人口的0.07%,約有110萬人。
源流一
源於羋姓,羋姓中的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賁皇的封地,屬於以封居名稱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之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采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在晉國與楚國的交戰中,伯棼之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鬥勝利。後世傳有楚才晉用的典故:
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
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苗,遂為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為周邑。
在賁皇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遂成苗氏,並尊賁皇及其父親斗越椒為得姓始祖。這也是漢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來源。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遂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為‘苗’。
在河南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肥沃適宜耕種,有對聯曰“草長鶯飛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境。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上古時期神醫苗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由於苗父根本不像後世醫生們那樣用“四診”去診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如今看來,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在傳說中,他為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卓著,稱其為“醫”並不過分,因此,人們把他認為是“上古為醫者”。
源流三
源於少數民族,滅亡後的百濟、高句麗國民,被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為苗氏,以別於當地漢民。在唐王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該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為田”,改苗氏為田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蒙古族,源於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苗氏,世代相傳至今。
苗姓的遷徙分佈
苗賁皇的苗邑,據考就在今河南濟源的西部,現在該地還有一處地名“苗亭”,據說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遺址。苗姓最初的發源地,當然也該在個地方。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 古典星座網 ]
戰國後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的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也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為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劉秀時代的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漢末的大長秋苗祀,尤可一提的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激烈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東陽郡。當然,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
唐代中後期,有陝西之苗姓為避國都附近紛擾不斷的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兩宋之際,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為主源,散佈之地更廣,尤其在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的苗姓依舊名人不斷,競現於史。
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姓又被迫遷徙。據江蘇沛縣等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
明初,政府從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苗子實有4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後裔分遷今溫縣趙堡等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後裔分遷南莊、河頭等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後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等地;四子仍住大封村,後代遷修武、焦作、溫縣等地。據不完全統計,苗子實的這一支後裔目前有11000餘人,僅大封村苗姓就有3500多人。
另據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後分居於苗張村。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清中葉以後,伴隨闖關東的風潮,有冀魯豫地之苗姓入遷東三省。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苗氏後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為當地的知名人士。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和台灣地區也有不少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苗氏子孫不管在國內國外,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代苗姓的人口大約89萬多,為全國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l%。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苗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河南是苗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苗姓人口的32%。全國苗姓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這五省大約占總苗姓入口的70%。其次分佈在內蒙古、江蘇、吉林、甘肅、陝西、黑龍江。這六省又佔了苗族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苗姓分佈帶。
苗姓在人群中分佈在豫晉、陝寧北部、甘肅西部、青海北部、內蒙古西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山東西部和東端、河北西南、黑吉遼東部、黑蒙交接北端、雲南中部、新疆西北.苗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1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8.8%,居住了大約61%的苗姓人群。在湖北南部、皖蘇魯中部、京津、河北北部、內蒙古東部、黑吉遼西部、湘渝北段、陝寧南部、甘肅中部、四川西北和南部、雲南大部、貴州西南,苗姓在人群中分佈率大約在0.08%—0.1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5.3%,居住了大約27%的苗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