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 免費起名大全 | 每日一簽 |

范姓的來源

現在的位置:靈狐算命 - 免費算命 - 姓氏起名
姓氏起名

范姓的來源

范姓的來源

部分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是晉國六卿之一,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戰功升為中軍元帥,執掌朝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今山西介休),後來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死後追諡武子,所以也稱范武子。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范姓尊範武子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

范姓的由來

源流一

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裔孫劉累之後,以封邑名為氏。范氏比許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對於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據《姓纂》的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玄孫士會,食采於范,遂為范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步兵),遂為士氏,稱士蒍,其玄孫士會因功封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蒍後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范武子。士會後累遷至晉國正卿,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范邑,立范氏,為范氏始祖。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艱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士燮生范宣子士丐,善刑法,執政晉國。士丐生范獻子士鞅,又為晉國執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為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為中行氏姻親的范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四卿打敗為趙簡子所驅逐,范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後,範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鉅族之一。

源流二

出自楚國,以地為姓:楚國有范地,左傳文公九年,有范山。

源流三

源於西南夷,出自晉朝末期林邑王範文,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晉朝時期,南蠻有林邑王(亦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範文。林邑,在漢朝時期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稱,其地境在占城一帶(今越南中部地區)。

秦、漢時期,林邑為象郡象林縣地。東漢末期,像林功曹之子區連殺了縣令自立為王,到公元八世紀後改稱環王,公元九世紀後期又改稱占城。其後王無嗣,由外孫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後,其子范逸繼立,稱林邑王。

史書記載,“林邑國民果於戰鬥,便山習水,不閒平地。四時暄暖,無霜無雪,人皆裸露徒跣,以黑色為美。貴女賤男,同姓為婚,婦先娉婿。居喪翦鬢謂之孝,燔屍中野謂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纓絡,每聽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復來貢獻。晉鹹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其輔臣範文繼位。

範文,原來是日南郡西卷縣(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領菩跋摩的奴僕,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范。後來由范逸賜他名為範文,並將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稱為范椎。

範文從小就經常隨商賈往來,曾多次進入中原地區,瞭解晉朝社會制度,後來到林邑王范逸的屬地,教範逸“上國制、作宮室、城邑及器械。逸甚愛信之,使為將”,成為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輔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後,因無子,範文隨即其位,成為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範文自立為王后,把原來範逸的妻妾悉數關押在樓裡,願意轉而成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來伺候自己,不從者就絕其食,將其活活餓死。

後來,範文率林邑國之兵攻伐周邊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僕、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諸國,然後將其兼併,最後擁眾四、五萬人。待勢力達到一定程度後,範文遣使通表入貢於晉帝。

至晉永和三年(公元418年),東晉王朝瀕臨滅亡,範文率其眾乘機攻陷日南縣,殺太守夏侯覽,並屠殺居民五、六千人,然後奔九真(今越南河內順化以北清華又安),讓國人參觀所殺人屍,並以其祭天。隨後,又率兵剷平了原來自己為奴時的西卷縣城,佔據了整個日南地區。之後書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內),要求以日南北鄙橫山為界,割據地區勢力。

其後,中原大亂,五胡十六國戰亂紛紛,誰也無暇再顧及林邑國之事,林邑國遂日漸坐大,這使範文一族逐漸強勢,該支范氏族系不斷繁衍壯大,成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的主源。如當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副總理范家謙,就是範文的後裔子孫。該支范氏族人在歷史上多有進入中國廣西地區定居者,是今廣西地區瑤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並有復歸至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經漢化為漢族。

源流四:源於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博都哩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為女真孛術魯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Boduri 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字姓為范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2.滿族范佳氏,滿語拼音為Fan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清朝中葉以後約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漢姓為范氏。

源流五: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稱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孛魯術氏),以姓為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Bodu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漢字姓為范氏、博氏、魯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今京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文化上流改為漢姓范氏,世代相傳至今。

范姓的遷徙分佈

范氏是一個很大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

先秦時期,范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區。秦漢時,范姓已經分佈到、河北、山東、江蘇等長江以北地區,隨後進入江南地區。唐安史之亂時,有河內人范坤舉家十八口遷杭州,又遷南京,再遷福建寧化黃竹逕,是為范姓入閩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後裔)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孫范隋在唐懿宗時調任浙江麗水縣丞,後因戰亂不得北歸,遂定居蘇州吳縣。 宋時,入閩的范姓有移居廣東 海陽縣、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後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後葬河南府洛陽縣尹樊裡萬安山下(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其子孫因守墓之故居洛陽。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孫大舉外遷避難,有嫡孫范正國開基江西臨川,明時有其十四代孫范昌期從蘇州回中原主祠。

宋朝時期,范姓大約有6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9%,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河南、江蘇,這四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山東、山西、湖北、江西、陝西,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四川、冀豫、蘇魯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范姓大約有4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范姓人口淨減少了26萬。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區的姓氏,自然遭到嚴重的衝擊。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福建,這三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山西、江西、山東,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約占范姓總人口的20%,為范姓第一大省。全國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東南漂移,形成了浙蘇閩贛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當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為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範圍內主要集中於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約占范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地區。范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雲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陝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廣東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范姓人口。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4 算命網站 (v.8s8s.net) 范姓的來源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