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寶寶起小名
為什麼要給寶寶起小名
姓名不單純是指代個人的符號,而且是個人在社會秩序中位置的標記。小名是人在少兒時所起的名字,又稱“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為寶寶起個乳名,一方面便於口頭呼喚,另一方面也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下面就從古至今來講講為什麼要給寶寶起小名。
給寶寶起小名的歷史淵源
我國民間有小名不避醜怪俗鄙之俗,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中國人對姓名的重視是從商周時代開始的。商周時,人們開始重視姓名,姓名逐漸禮儀化、制度化,對名的種種禁忌和限制也產生了。由於上層社會中,無論起名還是擇字都要經過很隆重的儀式,而且相互之間不能隨便呼名,於是許多家庭就給童稚的寶寶先起一個小名,以便在家庭和較親密的人中進行稱呼。
因為小名往往是小寶寶出生不久,還在哺乳時期就起了,所以又稱作“乳名'在春秋時期,貴族家庭成員中起小名的做法已經十分普遍。而社會上的下層平民階層,由於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進行隆重的起名擇字儀式,他們小時候起的“小名”,往往也就是成年後的“大名”。
據史籍記載:
晉獻公小名蠆,蠆是蠍子意思,鄭莊公生時難產,所以取小名為“寤生”,孔丘兒子小名為“鯉”。石崇小名“齊奴”,王獻之小名“官奴”,顧惜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宋孝宗小名“小羊”等等。
不獨漢族如此,當時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階層也往往在史籍上留下了小名的記載,如遼太祖耶律億小名是“啜裡只”。
此外由於封建社會上層階級女性成員長期生活在家庭閨閣之中,很少在外拋頭露面,因此小名更流行,只是這種小名僅在家中使用,又稱為“閨名”。如漢武帝陳皇后小名“阿嬌”,唐壽昌公主小名“蟲娘”等。
我們可以發現,上述大多數“乳名”都是暱稱,相傳這樣可以使寶寶平安長大,趨吉避凶。這一習俗在漢魏時期應該就已形成了。可見,乳名現象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生活習俗。
據姓名學家考證,起小名之俗“興於兩漢,盛於六朝”。古代文獻中關於古人小名記載是不鮮見的。
如《南史?張敬兒傳》記載:
南齊時,有兄弟倆,哥哥張敬兒小名叫狗兒,弟弟張恭兒小名叫豬兒。張敬兒受卜術及夢境的啟示,以為自己將成天子,遂密謀反叛,編造童謠說:“天子在何處,宅在赤谷口(張敬兒房前地名),天子是阿誰?非豬如是狗。”後被齊武帝所殺。
《唐書?李君羨傳》則記載了一次關於小名的宮廷遊戲:
唐太宗曾請武官們在宮內飲宴,令大家作酒令,並各報自己的小名。華州刺史李君羨自報小名叫五娘子,太宗笑他說你算什麼女子,這麼勇猛無畏。”當時起小名的習俗是極普遍的,不僅民間百姓、文人官宦起小名,號稱天子的皇帝也有小名。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吟:“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狒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詞中的“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狒狸”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最為人熟知的古代帝王小名是劉禪名“阿斗”,名臣曹操小名“阿瞞”。
以上可見,小名不管是平民百姓的還是官宦皇室的,都以俚俗丑為原則,這與從正面體現社會秩序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聽的人名迥然不同。可見小名是一種有獨特社會文化價值的命名和稱謂習俗。
小名在人們意識中具有保佑功能。
宋人王琳在《野客叢書》中說:“父母欲其易於生養,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字猶有此意,其理甚明。”
另據宋人邢居實《拊掌錄》及清人梁章鉅《浪跡叢談》卷六記載,歐陽修有兒名僧哥,人問他既素不重佛,何取此名,他回答說:“人家小兒,要易長育,往往以賤物為小名,如狗、羊、馬、牛之類,僧哥之名,亦此意耳。”
《紅樓夢》中王熙鳳對劉姥姥說:“你就給她起個名字……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得住她。”
在富貴人家看來,貧人所起名字就是小名,就能避邪祛病。
傳統意義上給寶寶起名為“鎖”“拴”,以為經常念誦這已成為名稱的字眼,就能生出一種靈力,真的能將寶寶留住,不致夭折;起名為“牛兒”“小豬”,以為寶寶就真的像牛、豬這類低等而易養活的畜類一樣,吃粗劣的食物、不必怎樣精心看護他也能成人;起名為“鐵”“鋼”“金”,以為能令幼兒身體如這些金屬一樣結實不生病等等。古人還認為,通過對名字施加外力,就能影響到人自身的狀況。
從這個角度看,小名在傳統信仰中能起到保護幼兒的作用,不僅依賴順勢巫術的思維方式,也有接觸巫術思維方式的配合。如果說小名作為幼兒生命脆弱期暫用名,因而人們認為它不算真名的話,那麼起小名可看作一種藏名的方式。
這樣不僅帶有明顯巫術性字眼或以巫術方式起的小名有避邪作用,而且所有的小名都以藏名方式而具避邪佑兒之效。只不過這種藏名的作用在習俗長期流傳中已被人們所忽略了,便在小名用字或命名方式上再加上各種更積極的措施。
在傳統時期,物質生活水平低,醫療水平差,加之迷信思想盛行,起小名的超現實因素佔據突出的位置。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都有了根本改善,幼兒的夭折率已極低,人們已不再過多地憂懼嬰兒難以養活了,所以在命名上的超現實信仰就淡化以至消失,而小名的現實性功能就佔了主導位置。
小名為什麼仍舊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主要是因為它叫起來既簡單、順口,又親切、悅耳。大名比較莊重正規,要考慮每個字的音、形、義,而小名可以順手拈來,不拘一格,具有隨意性,顯得風趣、活潑、自然,只要父母喜歡,隨便叫什麼都行。
在現代,我國小名中加“阿”、“小”、“大”和“子”的較多,如阿娟、阿根、阿蓮、小蘭、小剛、小順兒、大勇、大乖、英子、牛子等,但更多的還是使用雙聲疊韻的方法起小名,如楠楠、搏捧、明明、圓圓、毛毛、飛飛、佳佳、珊珊、丹丹等。在北方,為了表達父母對嬰兒的喜愛、輕鬆、親切的情感。往往把小名“兒化”,如小草、小川變為“小草兒”、“小川兒”。
在起正式名字前取個小名,古往今來,人人都有這一習慣。
小名的作用和影響不及正式的名字及字、號,由於從古至今幾乎人人都有,因此,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父母給寶寶起個小名,既是實際生活的需要,又能表達對寶寶的深愛之情。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現實當中絕大多數年輕的爸爸、媽媽,都是等孩子出生以後,視孩子性別的不同才給孩子起名。從有益於孩子智力發育角度講,當胎兒長到5~6個月時,就應取一個乳名先叫著。這是因為發育到5~6個月的胎兒,聽覺器官的發育已基本成熟,並與神經系統反射建立起了聯繫,從這時開始給孩子起上乳名並經常呼喚,當未來的爸爸、媽媽每次和胎兒搭話時先叫一下孩子的乳名,這樣比較容易溝通父母和胎兒之間的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胎兒出生後,當嬰兒聽見呼喚自己的乳名,小傢伙就會表現的非常熟悉,而具有特殊的安全感,即便是在煩躁哭鬧的時候,叫一下寶寶的乳名也會安靜下來。所以,在孕期丈夫應與妻子商量著早給胎兒起個乳名。
總結給寶寶取小名的原因
1、取賤名利養活。出於這種目的的,孩子的小名一般是怎麼難聽怎麼來,像狗剩、狗蛋、癩痢頭等等。據說是孩子的名越難聽,牛頭馬面也嫌棄,也就懶得來找事了。
2、顯親暱為順嘴。有的父母給孩子取小名,是因為感覺直呼孩子大名,顯得過於正式,似乎不足於表濃濃的親情,於是就搞個暱稱內部使用。有的直接用最後一個字的疊音,如詩詩、東東、萌萌等。有的乾脆怎麼肉麻怎麼來,稱自己的孩子為缺寶、肉肉等。反正是小名無章法,怎麼顯得親暱、怎麼順嘴就叫什麼,沒有任何約束。
3、沿用名圖省事。也有小孩的小名完全是前有車後有轍,為圖省事而沿用下來的。比如劉胖子的大哥叫大蛋兒,二哥叫二蛋兒,他一出生必叫三蛋兒無疑,再有意見也是抗議無效。
4、沒大名小名代。有的父母給小孩子取小名,是因為對孩子的正式用名過於講究。沒結婚時就開始琢磨了,到孩子呱呱落地了,也是沒準主意。怎麼辦呢?先取個小名叫著吧,大名容後再慢慢研究研究。還有就是大名一旦定下,上了戶口就難改了。而小名則可以隨意更改。昨天聽著父母喊自己寶寶叫大牛呢,今天突然就改稱小虎子了,問何故,答:不為什麼,只是感覺小虎子比大牛更好聽。
5、隨大流學樣子。其實不少家長給自己取小名,完全是受周圍人的影響。人家的孩子有小名,咱家的沒有,似乎不太妥,於是也取一個叫上。有的甚至但求所有,不求所叫,取個小名放著,求個心理平衡。
6、風俗習慣使然。一般來說,孩子的小名都比較簡單順嘴,小時候叫叫,等上了學就基本棄用了。但也有的地方好像沿襲了古時人們取字號的習俗,對孩子的小名相當重視,甚至比取大名還要費腦子。如有的小孩大名叫單字,小名卻是雙字而且很有寓意,如聖鷹、雲龍、浩志等等。這樣的小名,就比較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