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起源,姓戴的來源,戴姓來歷,戴姓由來
戴姓寶寶取名最好不用聲母是t.n.l的字為名,首字最好不是零聲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部使用d聲母.ai韻母或去聲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戴"字的"戴上某物"含義相連時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54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17畫。
【戴姓起名查詢】
拼音:Dai
郡望:譙郡
名人:戴德,戴笠
勝跡:缺
文獻:京江賜禮堂戴氏家乘
歷史:戴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五十四,在台灣排名第五十。戴姓主要有兩個起源。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朝宗室的後代。周朝宗室中有人被封在戴,建立了戴國,後來被宋國所滅,亡國後的戴國子民,就有人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戴。戴姓的另外一個起源是出自子姓,是商朝宗室微子啟的後代。周公旦封微子啟在商朝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微子啟的第十一代孫,死後謚號是「戴」,史稱宋戴公。他的子孫中,就有人用戴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姓戴。戴姓早期主要在豫東一帶發展,後來又遷居豫南。東漢初年,戴姓有人開始遷徙到江蘇,浙江,山東一帶,三國時,更是發展到了安徽,湖北。唐代,戴姓開始進入福建,福建戴姓又有人遷居廣東。清代,戴仁忠,戴仁恭兄弟成為最早到達台灣的戴姓人。戴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譙郡,廣陵,清河,沛縣,上虞,丹陽,武昌,夏州,長沙,濟北,吳興,桑泉,蕉嶺,漳浦等。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戴—人依田地戈相護,共戴一天樂融融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堂號
「獨步堂」或曰「避貴堂」: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另外還有「譙國」、「廣陵」、「清河」等堂號。
聚集地: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遷居豫南、江浙、山東等地的。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又有遷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漢時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又如東漢時的戴就為上虞(今屬浙江)人,戴宏、戴封均為剛(今山東寧陽縣北)人。唐初,戴氏開始入閩。據《元和姓纂》所列當時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等。清代初年時,廣東焦嶺縣一支戴氏後裔遷往台灣屏東,其後分佈於高雄、桃園、新竹等地。
戴姓是台灣的一個大姓位居第五十二位。主要集中在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也有不少。台灣戴姓的始祖是清代雍下年間從福建來的。最初到達現在的苗栗縣大甲鎮孟春裡開基,然後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有來自嘉應州的戴姓入墾今苗栗鎮;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則有泉州人戴南仁入墾今新竹縣關西鎮新富裡開墾等等。此後,又有戴氏族人遷往海外。
家乘譜牒
江蘇:泰興戴氏舊志四卷、鎮江戴氏家乘約編不分卷、鎮江京江賜禮堂戴氏重修家乘六卷、鎮江潤州黃甸戴氏支譜不分卷、句容戴氏家乘八卷、句容戴氏家乘三十六卷、句容戴氏宗譜三十六卷、常州三寶橋戴氏宗譜六卷、無錫錫山戴氏宗譜八卷、無錫錫山戴氏宗譜十八卷
浙江:奉化錦西戴氏重修宗譜六卷首一卷、湖州新安戴氏支譜四卷首一卷、常山戴氏宗譜不分卷、常山進國戴氏宗譜四卷、臨海杜祈戴氏重修宗譜五集二十五卷
安徽:休寧戴氏族譜十五卷、休寧隆阜戴氏荊墩家譜不分卷、休寧隆阜戴氏荊墩家譜
福建:寧華戴氏杏公支系族譜、泉州大庭戴氏家譜、南安詩山族譜、永春戴氏族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江西:萍鄉戴氏族譜八卷首一卷、評鄉萍北夏蘭戴氏三修族譜五卷首一卷、戴氏族譜四卷首一卷
山東:昌邑戴氏家乘一卷
湖北:崇陽戴氏宗譜
廣東:焦嶺戴氏族譜、戴氏族譜一冊
四川:蒲江戴氏譙海譜不分卷、長壽戴氏譜系一卷、江北玉屏戴氏宗譜五卷、中江戴氏族譜一卷、仁壽戴氏十三宗支譜不分卷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巖(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游江湖,曾向陸遊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
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