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驢非馬 四字成語 成語故事
非驢非馬 四字成語 成語故事
【注音】fēilǘfēimǎ
【成語故事】漢朝時,西域有一個龜茲國國王絳賓,在漢宣帝時多次訪問漢朝,他對漢朝的文化特別喜歡,回國后大力推廣漢朝的文化,這與西域的傳統習俗大相徑庭,人們認為他的這一套似是而非的東西是驢馬雜交的騾子。
【典故】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漢書·西域傳下》
【釋義】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麼也不象。
【用法】作謂語、狀語、補語;常與“不倫不類”連用
【相近詞】不倫不類、不三不四
【反義詞】一本正經
【燈謎】騾;五不像
【邂逅語】騾子的臉兒;去了角的公鹿
【英語】neitherfishnorfowl<neitherassnorhorse>
【成語示列】
◎在尼采之前法人戈比諾(ArthurdeGobinedu)曾有過很激烈的主張,他注意種族,讚美古代日耳曼排斥猶太文化,雖近偏激卻亦言之成理,後來有歸化德國的英人張伯倫(H.S.Shamberlain)把這主張借了去加以閹割,讚美日耳曼,即指現代德國,排斥猶太,但是耶穌教除外,這非驢非馬的意見做成了那一部著名的《十九世紀之基礎》,實即威廉二世的帝國主義的底本。
◎當然我們也不要在每一個文化娛樂活動中生硬地去加一些政治內容,弄得非驢非馬,本來是玩的,也玩得不好,連消除疲倦都未達到,這樣就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