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父母死後連葬地都沒有
草根皇帝朱元璋:父母死後連葬地都沒有
安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人物在此風雲際會,無疑,朱元璋在其中最具傳奇色彩。他從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遊方僧,一個類似於叫花子這樣的人,最後走上了權力的巔峰。秦朝末年,在壟畝種地的陳涉曾經感嘆地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來,他終於揭竿而起。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後來的事業沒有影響嗎?要說朱元璋,就從他的身世說起。
說不盡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事真不少。在他身上籠罩着重重迷霧,也籠罩了諸多的神秘色彩。為什麼數百年來人們談起朱元璋的話題來總是興緻勃勃,熱衷程度始終不減?因為他的經歷實在太神奇了。最貧苦的農民和富有四海的皇帝,最無助的遊方僧人和擁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最愛民的皇帝和最殘暴的君王,種種相互矛盾、反差極大的形象都集中於其一身。
還有,是什麼成就了朱元璋,除了時勢之外,朱元璋有哪些過人之處?朱元璋雄才大略,而他的子孫卻多有不肖,但是他建立的大明皇朝卻延續了277年!朱元璋怎樣為大明皇朝奠定了如此堅實的基礎?
朱元璋的名字家喻戶曉。在古今歷史 上,具有知名度和傳奇性的人物,如果數出十個人來,朱元璋也應該算一個。他的奇都奇在哪裡呢?最奇之處,就在於他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者,經過十幾年時間竟然奪取了最高權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他前面有過陳勝、吳廣,但陳勝、吳廣在起義時畢竟還是個小頭目,而且最終沒有成功。在他前面還有過劉邦,而劉邦起事時是泗上亭長,一個地方小官。只有朱元璋,“不階尺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中國有一句老話,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用文言說,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元璋成為不甘於命運安排、赤手空拳打天下最成功的榜樣。在中國的社會中,朱元璋的人生際遇,他的成功曾給過多少英雄豪傑以啟示!
朱元璋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他以貧寒的底層出身,竟然一躍成為皇帝,建立起綿延二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皇朝,在這個朝代里,中華文明又一次被推向輝煌的巔峰。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政治格局,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影響了此後近六百年的歷史 。而這個皇朝深深打着朱元璋個人的印記。
許多朋友都到過南京,遊覽過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都知道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但是很少有人注意那碑上鐫刻的是什麼字。那座碑上只有四個字,每個字都很大很大。那四個字就是“治隆唐宋”。什麼意思呢?那是稱讚朱元璋對國家的治理比唐朝宋朝還要好。這四個字是誰寫的呢?那可不是一般人,是清朝的著名皇帝玄燁,即清聖祖康熙皇帝。他曾經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掃明孝陵,並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玄燁是一個有胸襟有眼光的皇帝,他的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從朱元璋的作為和影響上可以看出,他是完全擔當得起這四個字的。
但是,朱元璋又是一個被迷霧籠罩的神秘人物。他的身世,他的成功,他的種種故事,一代又一代,說不清,道不明 。他還是一個人們對其充滿爭議、自身表現充滿矛盾的人物。愛民,節儉,精力過人,智慧超人;專制,獨裁,猜疑好殺。究竟哪些才是他的真面目呢?
我們就從他的出生和身世說起。
這朱家和朱熹根本不沾邊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喜歡修家譜,尤其是族裡有人當了大官或是發了大財,成了後世家喻戶曉的名人之後,更要顯擺一番,叫大家都知道。在新修的家譜當中,修譜人要把自己的家族說得很是枝繁葉茂,燦爛輝煌。人們這樣做的常規技巧就是要找一個曾經做過大官或者大學者等那種在歷史 上風光過一陣的人,作為自己的先祖。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當然也有些御用文人想給他修家譜。大家可以從常理上揣摩一下朱元璋的心理,他是不是也同樣希望給自己找到一位很光鮮、很顯赫、很輝煌、很拿得出手的先祖呢?
但是朱元璋的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樣。他的確曾經命令儒臣給他寫自己的歷史 ,但是這些儒臣要揣摩太祖的心理—應該寫得好,還是寫得不好?是不是應該把太祖早年間生活貧窮困窘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訴大家?如果寫得很貧窮,太祖要是生氣了怎麼辦?如果得罪了太祖,或許馬上會給我們治罪,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因此這些人就對太祖的家世做了很多粉飾,總是說好話,說光彩的話。
可是沒想到朱元璋卻有更高的境界,他對儒臣們說:不能這樣寫家譜,要寫,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寫,那種過於粉飾的文字,對後世子孫無益。他覺得儒臣們現在寫出的這些東西完全是虛假的、浮誇的,不能給後世子孫留下虛假的史實,讓他們來盲目地借鑒。他告訴修家譜的人們,你們一定要原原本本地把我的艱難身世講述給後人。由此可見,明太祖是一個“聖睿之益聖也”,也就是說,是在聖睿之人當中最聖睿的人。
明朝有一位學者叫做郎瑛,他寫過一本書叫做《七修類稿》。郎瑛在這本書中,對於朱元璋的身世,曾經做過一番評論。他說:“自古帝王之興,皆位逼勢敵,有以成其私志。”什麼叫“位逼勢敵”呢?就是有相當高的地位,有相當強大的力量,這樣才可以和自己的對立面抗衡。任何一位帝王,當他能夠抗衡對立面巨大壓力的時候,最後才能夠實現他的願望。接着他說:“漢祖雖微,亦為泗上亭長。”什麼意思呢?說漢高祖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但他至少還是一個泗上亭長,也就是相當於現在我們基層的鄉長、鎮長這樣一個職務,也屬於國家幹部,哪裡有像我們太祖,這樣不階尺土而成就帝業的呢?“豈特有如我太祖不階尺土者耶?”沒有像我明太祖這樣連一尺土地也沒有的人。
現在的南京在元朝的時候叫集慶。在朱元璋蓄積了一定的軍事勢力,打下了南京之後,據說有一批在現在的江蘇省句容生活的朱氏家族的群眾,兄弟們一共四十多人,來到集慶找朱元璋。這些人並不是真心來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的,而是想藉助朱元璋的勢力來給自己耀武揚威的。這些人觸犯了朱元璋的法律,朱元璋就對他們毫不留情,嚴懲不貸,所以記載上說:“或不法,疏外之。”只要你犯法,不做好事,我朱元璋也不認你這門親。這一個朱家之族是什麼人呢?朱元璋的先世確實在這裡生活過,於是有人就附會說這個句容的朱家就是歷史 上南宋的大學問家朱熹的後代。這個傳說的起源是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想要給自己尋找一個光耀的始祖,史料上原話怎麼說的呢?說:“上欲祖朱熹。”意思是朱元璋想要以朱熹為祖先。所以儒臣們就想要把他這一段事情,寫在朱元璋的家譜里,給皇上貼點兒金。
那位給皇上寫家譜的人,繼續問太祖,說:“熹之後乎?”說您是朱熹的後人嗎?朱元璋回答說:“否!”不是!斬釘截鐵。所以那些妄意推測朱元璋想要找一個輝煌先祖的人,也就泄了氣。這些說法,說朱元璋想要把自己的祖先描述得很輝煌,是一種傳說,“蓋瞽說也!”閉着眼睛瞎說。能夠打下江山的明太祖還是非常自信的,“我就是我,我就是從社會最底層無依無靠,憑了自己的努力,憑了時勢得到了我現在有的一切。”那些寫家譜的人實在是不了解朱元璋的心胸。那麼,朱元璋不是貼金者牽強附會出來的名人之後,那他究竟是哪裡人呢?
貼士
自古帝王之興,皆位逼勢敵,有以成其私志。漢祖雖微,亦為泗上亭長。豈特有如我太祖不階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誇張先世,照耀未來,至有妄認其始祖者也。豈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見天生豪傑,上聖之資,不可與常人等也。瑛伏讀《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嘗不三嘆三頌而已。惜世人只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為文,述亦詳矣,仍以未稱而自撰。此尤見聖睿之益聖也。
先是,下集慶,句容之族父昆弟四十餘人皆來會,或不法,疏外之。聞之稗史曰:上欲祖朱熹,適徽人典史朱某,問之:“熹后乎?”對曰:“否。”因意寢。此蓋瞽說。非知太祖者也。
—郎瑛《七修類稿》
淘金戶窮得什麼都沒有
有一本叫做《翦勝野聞》的書,是明朝人徐禎卿寫的。他在書里引用了《朱氏世德碑》來介紹了朱元璋的家世。這個《朱氏世德碑》當中這樣寫道:“本宗朱氏”,就是說朱元璋姓朱;“出自金陵之句容”,金陵是一個很寬泛、很大的地名,句容是金陵地區之下的一個小地名。
朱元璋的家裡是做什麼的呢?他家裡既不是做官的,也不是讀書人,而是“上世以來服勤農業”,自他的祖先以來就專門從事農業,也就是農民。朱元璋的五世祖叫做仲八,尊稱仲八公,仲八公娶了陳氏,生了三個男孩子:老大叫做六二,就是朱六二;老二叫做十二,就是十二公;最小的一個,叫百六公。
那麼,朱元璋的高祖是這裡面的哪位呢?就是這個叫做朱百六的。這個高祖朱百六成年以後,又娶了老婆胡氏,生了兩個孩子,老大叫朱四五,老二叫朱四九。這個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父。就這樣,從高祖、曾祖,一代一代排下來,到了他的曾祖朱四九,又娶了侯氏,侯氏一輩子生了四個男孩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也就是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大家可以想啊,在當時,如果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長輩都應該讀過書,知書懂禮,很可能會給孩子們起一個儒雅一點、有文化一點的名字,而不會像這樣,幾代人的名字都是湊合了事。他的曾祖父生了四個孩子,就叫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分析一下,就可以想見他們家境的貧寒程度。朱元璋的祖父,也就是這位朱初一,娶了王氏為妻,又生有兩個男孩。這兩個男孩一個叫做朱五一,一個叫做朱五四。
現在我們說得越來離朱元璋越近了。朱家因為貧窮顛沛流離,一再遷徙,他們在金陵句容的時候,是做什麼的呢?淘金戶。
淘金,這兩個詞大家都不陌生。現在我們經常說到什麼地方去淘金、去發財,已經是一個引申的說法了。在元朝末年,淘金就是真的去從沙子里淘金子,沒有任何的引申含義。淘金是個苦差事,怎麼苦呢?因為按照元朝的戶口制度規定,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戶籍,有民戶、有軍戶、有匠戶,有淘金戶、陰陽戶、醫戶、儒戶等等。一旦定下來你們家是什麼戶,就必須要做什麼事,世世代代不可改變。你是什麼戶,就要根據你的戶口,要向國家交納有關的賦稅。淘金戶可不是為自己淘金,而是負責給官府淘金的。他們在泥沙當中淘取金子,用來交稅。有金子好淘,可以交稅;沒有金子好淘的話,如何交得起繁重的稅務?
但是朱家世代的戶籍都是淘金戶,故土的金子越來越難淘,生活根本無法繼續維持,百般無奈之中,只得舉家動遷,脫離了金陵句容這個地方,來到了現在江蘇蘇北的盱眙。現在我們如果有機會到蘇北去,還可以在盱眙看到規模宏大的明祖陵,也就是朱元璋的祖先的陵墓,這是朱元璋當皇帝以後,給他的祖先修的。
朱五一的一家在泗州盱眙居住了一段時間,發現 這裡一樣無法維生,於是再次舉家遷徙。最後落腳到濠州鍾離之東鄉。朱五四一家則流落到了靈璧虹縣,後來也隨五一到了東鄉。
濠州鍾離之東鄉,就在現在安徽省的鳳陽縣。這時,淘金戶是不做了,改為種地,租種別人的土地。但朱家的生計依然貧困。朱初一死後,朱家的家境日益敗落,朱氏後人在一路的遷徙中,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一個不同尋常的孩子即將誕生。這家貧窮,卻多子多孫。
朱五一娶妻劉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陳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個女兒。到了鍾離以後,朱五一的家裡又添了一個朱重五。也就是說這兩個兄弟生的男孩都按照老規矩,進行統一的排行: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朱五四又在靈璧生了朱重六,在虹縣又生了朱重七和一個女兒,遷到了鍾離東鄉之後,又生了一個兒子,按照排行的規矩,這個兒子叫朱重八,這就是我們要敘述的主人公—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生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元朝末年的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資料:
朱五一,娶劉氏,生重一、重二、重三,在盱眙
生重五,在鍾離
朱五四,娶陳氏,生重四、一女,在盱眙
生重六,在靈璧
生重七、一女,在虹縣
生重八,朱元璋,在鍾離
資料:
與他同時代的人物,當時,
宋濂十九歲;
陶安十九歲;
劉基十八歲;
李善長十五歲;
湯和三歲;
元順帝九歲。
由此看來,朱元璋就是普通平民家庭出生的苦孩子,他憑什麼能夠建立這些業績呢?為什麼一個這麼強大的帝國能夠被草野之民出身的朱元璋所取代呢?我們要從朱元璋的出生說起。
凡是名人都有種種傳說。像朱元璋這樣的奇人 ,又是大明皇朝的開國皇帝,他的傳說更是多如滿天星斗。別的不說,有關他的出生,無論是民間口頭相傳,還是文人筆墨記載,都神乎其神。即便是明清兩代的官方文獻,也都把朱元璋的出生說得很神異。這些傳說和記載,是真的嗎?
安徽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人物在此風雲際會,無疑,朱元璋在其中最具傳奇色彩。他從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遊方僧,一個類似於叫花子這樣的人,最後走上了權力的巔峰。秦朝末年,在壟畝種地的陳涉曾經感嘆地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來,他終於揭竿而起。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後來的事業沒有影響嗎?要說朱元璋,就從他的身世說起。
說不盡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事真不少。在他身上籠罩着重重迷霧,也籠罩了諸多的神秘色彩。為什麼數百年來人們談起朱元璋的話題來總是興緻勃勃,熱衷程度始終不減?因為他的經歷實在太神奇了。最貧苦的農民和富有四海的皇帝,最無助的遊方僧人和擁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最愛民的皇帝和最殘暴的君王,種種相互矛盾、反差極大的形象都集中於其一身。
還有,是什麼成就了朱元璋,除了時勢之外,朱元璋有哪些過人之處?朱元璋雄才大略,而他的子孫卻多有不肖,但是他建立的大明皇朝卻延續了277年!朱元璋怎樣為大明皇朝奠定了如此堅實的基礎?
朱元璋的名字家喻戶曉。在古今歷史 上,具有知名度和傳奇性的人物,如果數出十個人來,朱元璋也應該算一個。他的奇都奇在哪裡呢?最奇之處,就在於他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者,經過十幾年時間竟然奪取了最高權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他前面有過陳勝、吳廣,但陳勝、吳廣在起義時畢竟還是個小頭目,而且最終沒有成功。在他前面還有過劉邦,而劉邦起事時是泗上亭長,一個地方小官。只有朱元璋,“不階尺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中國有一句老話,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用文言說,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朱元璋成為不甘於命運安排、赤手空拳打天下最成功的榜樣。在中國的社會中,朱元璋的人生際遇,他的成功曾給過多少英雄豪傑以啟示!
朱元璋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他以貧寒的底層出身,竟然一躍成為皇帝,建立起綿延二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皇朝,在這個朝代里,中華文明又一次被推向輝煌的巔峰。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兩代的政治格局,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影響了此後近六百年的歷史 。而這個皇朝深深打着朱元璋個人的印記。
許多朋友都到過南京,遊覽過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都知道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但是很少有人注意那碑上鐫刻的是什麼字。那座碑上只有四個字,每個字都很大很大。那四個字就是“治隆唐宋”。什麼意思呢?那是稱讚朱元璋對國家的治理比唐朝宋朝還要好。這四個字是誰寫的呢?那可不是一般人,是清朝的著名皇帝玄燁,即清聖祖康熙皇帝。他曾經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掃明孝陵,並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玄燁是一個有胸襟有眼光的皇帝,他的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從朱元璋的作為和影響上可以看出,他是完全擔當得起這四個字的。
但是,朱元璋又是一個被迷霧籠罩的神秘人物。他的身世,他的成功,他的種種故事,一代又一代,說不清,道不明 。他還是一個人們對其充滿爭議、自身表現充滿矛盾的人物。愛民,節儉,精力過人,智慧超人;專制,獨裁,猜疑好殺。究竟哪些才是他的真面目呢?
我們就從他的出生和身世說起。
這朱家和朱熹根本不沾邊
中國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喜歡修家譜,尤其是族裡有人當了大官或是發了大財,成了後世家喻戶曉的名人之後,更要顯擺一番,叫大家都知道。在新修的家譜當中,修譜人要把自己的家族說得很是枝繁葉茂,燦爛輝煌。人們這樣做的常規技巧就是要找一個曾經做過大官或者大學者等那種在歷史 上風光過一陣的人,作為自己的先祖。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當然也有些御用文人想給他修家譜。大家可以從常理上揣摩一下朱元璋的心理,他是不是也同樣希望給自己找到一位很光鮮、很顯赫、很輝煌、很拿得出手的先祖呢?
但是朱元璋的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樣。他的確曾經命令儒臣給他寫自己的歷史 ,但是這些儒臣要揣摩太祖的心理—應該寫得好,還是寫得不好?是不是應該把太祖早年間生活貧窮困窘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訴大家?如果寫得很貧窮,太祖要是生氣了怎麼辦?如果得罪了太祖,或許馬上會給我們治罪,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因此這些人就對太祖的家世做了很多粉飾,總是說好話,說光彩的話。
可是沒想到朱元璋卻有更高的境界,他對儒臣們說:不能這樣寫家譜,要寫,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寫,那種過於粉飾的文字,對後世子孫無益。他覺得儒臣們現在寫出的這些東西完全是虛假的、浮誇的,不能給後世子孫留下虛假的史實,讓他們來盲目地借鑒。他告訴修家譜的人們,你們一定要原原本本地把我的艱難身世講述給後人。由此可見,明太祖是一個“聖睿之益聖也”,也就是說,是在聖睿之人當中最聖睿的人。
明朝有一位學者叫做郎瑛,他寫過一本書叫做《七修類稿》。郎瑛在這本書中,對於朱元璋的身世,曾經做過一番評論。他說:“自古帝王之興,皆位逼勢敵,有以成其私志。”什麼叫“位逼勢敵”呢?就是有相當高的地位,有相當強大的力量,這樣才可以和自己的對立面抗衡。任何一位帝王,當他能夠抗衡對立面巨大壓力的時候,最後才能夠實現他的願望。接着他說:“漢祖雖微,亦為泗上亭長。”什麼意思呢?說漢高祖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但他至少還是一個泗上亭長,也就是相當於現在我們基層的鄉長、鎮長這樣一個職務,也屬於國家幹部,哪裡有像我們太祖,這樣不階尺土而成就帝業的呢?“豈特有如我太祖不階尺土者耶?”沒有像我明太祖這樣連一尺土地也沒有的人。
現在的南京在元朝的時候叫集慶。在朱元璋蓄積了一定的軍事勢力,打下了南京之後,據說有一批在現在的江蘇省句容生活的朱氏家族的群眾,兄弟們一共四十多人,來到集慶找朱元璋。這些人並不是真心來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的,而是想藉助朱元璋的勢力來給自己耀武揚威的。這些人觸犯了朱元璋的法律,朱元璋就對他們毫不留情,嚴懲不貸,所以記載上說:“或不法,疏外之。”只要你犯法,不做好事,我朱元璋也不認你這門親。這一個朱家之族是什麼人呢?朱元璋的先世確實在這裡生活過,於是有人就附會說這個句容的朱家就是歷史 上南宋的大學問家朱熹的後代。這個傳說的起源是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想要給自己尋找一個光耀的始祖,史料上原話怎麼說的呢?說:“上欲祖朱熹。”意思是朱元璋想要以朱熹為祖先。所以儒臣們就想要把他這一段事情,寫在朱元璋的家譜里,給皇上貼點兒金。
那位給皇上寫家譜的人,繼續問太祖,說:“熹之後乎?”說您是朱熹的後人嗎?朱元璋回答說:“否!”不是!斬釘截鐵。所以那些妄意推測朱元璋想要找一個輝煌先祖的人,也就泄了氣。這些說法,說朱元璋想要把自己的祖先描述得很輝煌,是一種傳說,“蓋瞽說也!”閉着眼睛瞎說。能夠打下江山的明太祖還是非常自信的,“我就是我,我就是從社會最底層無依無靠,憑了自己的努力,憑了時勢得到了我現在有的一切。”那些寫家譜的人實在是不了解朱元璋的心胸。那麼,朱元璋不是貼金者牽強附會出來的名人之後,那他究竟是哪裡人呢?
貼士
自古帝王之興,皆位逼勢敵,有以成其私志。漢祖雖微,亦為泗上亭長。豈特有如我太祖不階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誇張先世,照耀未來,至有妄認其始祖者也。豈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見天生豪傑,上聖之資,不可與常人等也。瑛伏讀《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嘗不三嘆三頌而已。惜世人只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為文,述亦詳矣,仍以未稱而自撰。此尤見聖睿之益聖也。
先是,下集慶,句容之族父昆弟四十餘人皆來會,或不法,疏外之。聞之稗史曰:上欲祖朱熹,適徽人典史朱某,問之:“熹后乎?”對曰:“否。”因意寢。此蓋瞽說。非知太祖者也。
—郎瑛《七修類稿》
淘金戶窮得什麼都沒有
有一本叫做《翦勝野聞》的書,是明朝人徐禎卿寫的。他在書里引用了《朱氏世德碑》來介紹了朱元璋的家世。這個《朱氏世德碑》當中這樣寫道:“本宗朱氏”,就是說朱元璋姓朱;“出自金陵之句容”,金陵是一個很寬泛、很大的地名,句容是金陵地區之下的一個小地名。
朱元璋的家裡是做什麼的呢?他家裡既不是做官的,也不是讀書人,而是“上世以來服勤農業”,自他的祖先以來就專門從事農業,也就是農民。朱元璋的五世祖叫做仲八,尊稱仲八公,仲八公娶了陳氏,生了三個男孩子:老大叫做六二,就是朱六二;老二叫做十二,就是十二公;最小的一個,叫百六公。
那麼,朱元璋的高祖是這裡面的哪位呢?就是這個叫做朱百六的。這個高祖朱百六成年以後,又娶了老婆胡氏,生了兩個孩子,老大叫朱四五,老二叫朱四九。這個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父。就這樣,從高祖、曾祖,一代一代排下來,到了他的曾祖朱四九,又娶了侯氏,侯氏一輩子生了四個男孩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也就是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大家可以想啊,在當時,如果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長輩都應該讀過書,知書懂禮,很可能會給孩子們起一個儒雅一點、有文化一點的名字,而不會像這樣,幾代人的名字都是湊合了事。他的曾祖父生了四個孩子,就叫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分析一下,就可以想見他們家境的貧寒程度。朱元璋的祖父,也就是這位朱初一,娶了王氏為妻,又生有兩個男孩。這兩個男孩一個叫做朱五一,一個叫做朱五四。
現在我們說得越來離朱元璋越近了。朱家因為貧窮顛沛流離,一再遷徙,他們在金陵句容的時候,是做什麼的呢?淘金戶。
淘金,這兩個詞大家都不陌生。現在我們經常說到什麼地方去淘金、去發財,已經是一個引申的說法了。在元朝末年,淘金就是真的去從沙子里淘金子,沒有任何的引申含義。淘金是個苦差事,怎麼苦呢?因為按照元朝的戶口制度規定,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戶籍,有民戶、有軍戶、有匠戶,有淘金戶、陰陽戶、醫戶、儒戶等等。一旦定下來你們家是什麼戶,就必須要做什麼事,世世代代不可改變。你是什麼戶,就要根據你的戶口,要向國家交納有關的賦稅。淘金戶可不是為自己淘金,而是負責給官府淘金的。他們在泥沙當中淘取金子,用來交稅。有金子好淘,可以交稅;沒有金子好淘的話,如何交得起繁重的稅務?
但是朱家世代的戶籍都是淘金戶,故土的金子越來越難淘,生活根本無法繼續維持,百般無奈之中,只得舉家動遷,脫離了金陵句容這個地方,來到了現在江蘇蘇北的盱眙。現在我們如果有機會到蘇北去,還可以在盱眙看到規模宏大的明祖陵,也就是朱元璋的祖先的陵墓,這是朱元璋當皇帝以後,給他的祖先修的。
朱五一的一家在泗州盱眙居住了一段時間,發現 這裡一樣無法維生,於是再次舉家遷徙。最後落腳到濠州鍾離之東鄉。朱五四一家則流落到了靈璧虹縣,後來也隨五一到了東鄉。
濠州鍾離之東鄉,就在現在安徽省的鳳陽縣。這時,淘金戶是不做了,改為種地,租種別人的土地。但朱家的生計依然貧困。朱初一死後,朱家的家境日益敗落,朱氏後人在一路的遷徙中,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一個不同尋常的孩子即將誕生。這家貧窮,卻多子多孫。
朱五一娶妻劉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陳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個女兒。到了鍾離以後,朱五一的家裡又添了一個朱重五。也就是說這兩個兄弟生的男孩都按照老規矩,進行統一的排行: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朱五四又在靈璧生了朱重六,在虹縣又生了朱重七和一個女兒,遷到了鍾離東鄉之後,又生了一個兒子,按照排行的規矩,這個兒子叫朱重八,這就是我們要敘述的主人公—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生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元朝末年的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資料:
朱五一,娶劉氏,生重一、重二、重三,在盱眙
生重五,在鍾離
朱五四,娶陳氏,生重四、一女,在盱眙
生重六,在靈璧
生重七、一女,在虹縣
生重八,朱元璋,在鍾離
資料:
與他同時代的人物,當時,
宋濂十九歲;
陶安十九歲;
劉基十八歲;
李善長十五歲;
湯和三歲;
元順帝九歲。
由此看來,朱元璋就是普通平民家庭出生的苦孩子,他憑什麼能夠建立這些業績呢?為什麼一個這麼強大的帝國能夠被草野之民出身的朱元璋所取代呢?我們要從朱元璋的出生說起。
凡是名人都有種種傳說。像朱元璋這樣的奇人 ,又是大明皇朝的開國皇帝,他的傳說更是多如滿天星斗。別的不說,有關他的出生,無論是民間口頭相傳,還是文人筆墨記載,都神乎其神。即便是明清兩代的官方文獻,也都把朱元璋的出生說得很神異。這些傳說和記載,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