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湛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湛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早期大禹氏族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
上古夏朝時,有個斟灌氏國,是大禹的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諸侯國,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國後,東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稱王。派遣澆率兵攻滅斟灌氏國。原斟灌氏族人為避害,便約定把原國姓斟灌二字合併,各取一半,合成一個湛字,即去斗去雚為姓,遂成湛氏。子孫沿襲,傳延至今,已有四千餘年。這在典籍《百家姓》中註釋有: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斗去雚,合二字為湛氏。
2、源於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第三子大節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文獻《荊州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為堯之後,封大節於洛陽,始有諶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週末期亦稱大節。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執政期間(公元前770~前720年)為洛陽令,率軍興晉伐戎,恢復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後,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為礁陽令,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始有諶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已達八十七世,人丁甚是興旺。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著名清朝學者張澍所著的《姓氏尋源》裡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複姓裨諶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里。”裨諶,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產)處理國政。史書記載:“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諶與之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諶氏。但同第二個淵源類似的,古代的姓氏學家已經把“諶”誤為“湛”。因此,而望出豫章的諶氏族人,早在唐、宋、明、清以來就帶著“湛”之姓氏,源源不斷地遷徙祖國大江南北各地了。
4、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居住在湛地的人,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湛,水名,源出古應國犨縣魚齒山(今河南寶豐),東向流經葉縣至襄城縣境之後,匯入於北汝河。湛邑,在春秋初期屬於鄭國,繼而被楚國所佔,後又屬於晉國。到了戰國初期,湛邑又屬於韓國。秦國滅韓國之後,在湛邑設置了父城縣,漢朝時期因之。隋、唐時期,湛邑先後被稱為汝南縣、滍陽縣、武興縣、龍興縣等。到了宋朝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因當時湛邑境內有興旺的白酒釀造、汝官瓷窯、冶鐵工場等,物興源沛,寶貨豐發,宋徽宗特敕賜其名為“寶豐縣”,最著名的特產即是“寶豐酒”,比什麼“國窖1573”的歷史還要早四百五十餘年,真正的“棉軟香郁,醉不上頭,飲酒一鬥,吟詩百篇”。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湛邑的住人,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為湛氏,其中姬姓、羋姓、嬴姓的皆有,其後代沿襲湛氏至今。/古典星座網/suanming/huangli/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湛(Zhàn)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上古時期,有古國斟灌氏族,是大禹氏族的一支,建立斟灌氏古國(今山東省壽興縣東北),後來斟灌氏受到敵人攻擊,國人逃亡,相約取“斟”和“灌”的各一半為自己族人的姓氏,這就是“湛”姓的由來。大禹是姒姓氏族,因此,湛姓起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這支姓氏已經流傳四千多年,是源遠流長的一支姓氏。另有一說,古代有一個地方叫“湛”(今河南省寶豐一帶),居住在那裡的人以“湛”為姓。按,湛姓後來南遷,在豫章郡發展成望族,世稱豫章望。路史謂:河陽軹只有湛水,傍有湛城。
三、郡望堂號
郡望:豫章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南昌,轄歷陵、南昌、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侯國,相當今江西省地。
四、當代湛姓的分佈
(全國總共湛姓約10多萬人)源於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現湖南汨羅(1萬多人),廣東增城(1萬多人),湖南平江1萬多(哲寮村3000多人)分佈較為集中。七百年之前,湛氏一支從江西遷至福建,再由福建莆田遷至廣東新塘。湛家先民,在廣東增城新塘創造了新的湛氏家園。之後,又向外延伸發展,包括貴州,廣西玉林等地。安徽省壽縣眾興鎮新店村湛圩隊800多。廣西省靈山縣三隆鎮有3000多湛姓人家,廣西桂林灌陽縣水車鄉上泡湛家村200多人,江西省贛縣楊雅村、源田村,廣東湛姓:族譜上太始祖湛,露,福建莆田人,進士,官廣東德慶,卜居廣州增城新塘,分支至茂名(約5000多人)、廣西等地。廣東惠州龍門縣麻搾鎮鳳崗西河村。濟南市歷城區港溝鎮、西營鎮、遙牆鎮、濟南市所轄章丘市明水鎮2000多名(遙牆鎮湛家村是濟南湛姓發源地,歷史可追溯到大約元明時代)。陝西湛姓從江西到湖北黃梅,後於清乾隆時到陝西,有在明時寫成之家譜,現在陝西境內有湛姓者約三千人,居住地主要在陝西旬陽縣和三原縣。陝西湛姓族人在外地有新疆、青海、河北、上海、台灣等。重慶長壽區臨封湛家灣200多。其他全國各地都有零星分佈,包括港澳台,同時在美歐全球等地都有記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