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寇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寇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以官名為氏。
上古周朝時,昆吾人的後人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其子孫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寇。
2、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為氏。
古代春秋時,衛康叔為周司寇,支孫以官為姓,亦相傳姓寇。又春秋時衛靈公的兒子公子郢的子孫為衛國司寇,其後人以寇為氏。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
1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後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
2又遼東烏桓族有寇姓。
4、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公子鱗,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公子鱗,字矔,是春秋時期宋國人,為國開國君主微子啟的第十七世孫,宋襄公子茲父(子茲甫)的庶弟,其兄長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太宰子眱(字魚)。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叩德氏,滿語為Kode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寇氏、叩氏。
2.滿族寇侯爾氏,亦稱寇侯嘍氏,滿語為Kohormongu或Koholomongu,漢義“鉤、彎曲、鞠躬”,人數不多,在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有四支分佈,後多冠漢姓為寇氏。
3.滿族寇拉氏,滿語為Koramongu,漢義“圍繞花園的水渠”,人數眾多,世居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寇氏、關氏等。
4.滿族寇達吉氏,滿語為Kodajmongu,漢義“麻袋、小倉庫、儲物袋”,人數不多,有四個分支,世居璦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寇氏、孔氏等。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寇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五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6%左右。寇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時,各朝都設置了司寇這一官職,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司寇氏多為擔任過司寇的人的後代。司寇氏後來簡稱為寇氏。寇姓的起源與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簡化而來的,而司寇氏源於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蘇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從鮮卑族演化過來的,鮮卑族中有口引氏,後漢化時取發音近似的“寇”字為姓。
三、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上邽郡【上邽(讀作:guī)】:亦稱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
上谷郡: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上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谷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