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郎的歷史名人
姓郎的歷史名人
宋朝時期,郎姓大約有近3萬人,當時浙江為郎姓第一大省,約占郎姓人口的31%。其次分佈於山西、安徽、河南、江西等地。 明朝時期,郎姓大約有4萬4千人,浙江仍為郎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郎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蘇、四川、江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歷史上姓郎的名人。
姓郎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郎姓歷史名人
郎餘慶〔約公元六五O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定州新樂人,郎穎之孫。生卒年均不詳,約唐高宗永徽元年前後在世。為吏清而刻於法。高宗時,為萬年令,道不拾遺累遷御史中丞,務謙謹下人,引御史坐與議論。吏部侍郎楊思玄倨貴,視選者不以禮,餘慶劾免其官。久之,出為蘇州刺史。坐累下遷交州都督。灌州司馬裴敬敷與餘慶有舊,以事笞餘慶婢父。婢方寵嬖,乃譖敬敷,死獄中。高宗詔放瓊州。會赦當還,朝廷惡其暴,徙春州。餘慶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郎茂,字蔚之,恆山新市人也。父基,齊穎川太守。茂少敏慧,七歲誦《騷》、《雅》,日千餘言。
郎士元,唐代詩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縣)人。生卒年不詳。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安史之亂中,避難江南。寶應元年(762)補渭南尉,歷任拾遺、補闕、校書等職,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與錢起齊名,世稱"錢郎"。他們詩名甚盛,當時有"前有沈宋,後有錢郎"(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之說。
郎簡,字叔廉,杭州臨安人,宋朝大臣。幼孤貧,借書錄之,多至成誦。進士及第,補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寧國縣,徙福清令。縣有石塘陂,歲久湮塞,募民浚築,溉廢田百餘頃,邑人為立生祠。調隨州推官。
郎瑛(1487~1566),明藏書家。字仁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因身患疾病,而淡於功名。稍長,乃博覽藝文,探討經史。家藏圖書有經史文章,雜家之言、鄉賢手跡等,每日坐於書齋中誦讀,攬其要旨,撮取精華,辨同異,考謬誤,著《書史袞鉞》60卷。另著有《萃忠錄》2卷、《七修類稿》55卷。《青史袞鉞》,已不傳。其中傳世影響最大者為《七修類稿》,薈萃了明代社會各種史料,記載一代風俗、民情,對後世的明代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郎永清(?—1686)字定庵,漢軍鑲黃旗人,世籍廣寧,郎廷佐之叔父,清朝大臣。初授禮部筆帖式。出知山西渾源州,招民開墾,豁逋賦萬餘。姜瓖黨高山等竄伏山谷間為盜,永清簡丁壯,親率搜捕,多斬獲。事平,擢江西贛州知府,平反冤獄,居官有聲。師討李定國,議牧馬贛州,民嘩言兵且入城,爭竄避。永清度城外地為牧場,區畫八旗駐營,具芻茭,兵不入城,贛民安堵。師還,徵民夫數千挽舟,灘水湍激,永清慮民夫無食且逃,以大艦載米尾其後,軍行無滯。民德之,為立像祠焉。
郎廷極(1663年—1715年)字紫衡,一字紫垣,號北軒,隸漢軍鑲黃旗,奉天廣寧人。湖南布政使、山東巡撫郎永清子。康熙間以門蔭授江寧府同知,遷雲南順寧知府,累擢江西巡撫,督造官窯瓷器,世稱郎窯,官終漕運總督。卒謚溫勤。卒年五十三。著文廟從肥先賢先儒考、勝飲編、北軒集。又瓷器中所盛稱之郎窯為紫垣開府江西時所造,仿古暗合,與其無二。所摹成。宣黝水顏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
郎廷佐(?—1676)字一柱,漢軍鑲黃旗人,世籍廣寧,清朝大臣。父熙載,明諸生。太祖克廣寧,熙載來歸,授防禦,以軍功予世職游擊。崇德元年卒,長子廷輔嗣。廷佐,其次子也。自官學生授內院筆帖式,擢國史院侍讀。順治三年,從肅親王豪格徇四川,平張獻忠。六年,從英親王阿濟格討叛將姜瓖。遷秘書院學士。十一年,授江西巡撫。江西自明末洊遭兵亂,逋賦鉅萬。廷佐累疏請蠲緩蘇民困,詔允行。土寇洪國柱等掠饒州、廣信,遣兵剿平之。十二年,擢江南江西總督。江南逋賦至四百餘萬,廷佐覈賦籍,曰:“此非盡民困不能輸也,必有官吏侵蝕而詭稱民逋者。民困可矜,官吏弊不可不革。
郎余令〔唐〕定州新樂(今河北新樂)人。擢進士第,官至著作佐郎。有才名,工山水、古賢,撰自古帝王圖,按據史傳,想像風采,時稱精妙。唐秘書省內落星石,薛稷畫鶴,賀知章草書,郎余令畫鳳,相傳為四絕。元和中韓公武為校書郎,挾彈中鶴一眼,乃謂之五絕。《唐書本傳、唐詩紀事、歷代名畫記》
郎玉甫〔約公元一六九二年前後在世〕真名不詳,江東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中前後在世。工曲,著有萬花亭傳奇,《曲海總目提要》傳於世。
郎基,字世業,中山新市人,為奉朝請,天保中除海西鎮將,入為侍御史,皇建初除鄭州長史,帶穎川郡守。卒贈驃騎大將軍、和州刺史,謚曰惠。
郎瑞〔清〕字菱亭,浙江餘杭人。工畫山水,娟潔可愛。《寒松閣談藝瑣錄》
郎潤農〔清〕四川酆都人。天姿英敏,胸懷灑落,有鄭虔三絕之譽。書法間學何紹基,畫水墨丹青俱妙。 《益州書畫錄續編》
郎廉昌〔清〕字延贊,號芝田,江蘇昆山人。庠生。性聰穎,讀書寓目成誦。尤耽六法,數歲即從同裡王椒哇(學浩)游,比長延吳門王竹嶺(三錫)於家,親受山水要訣,藝益工。盛大士臥游錄論鹿城兩家云:“椒畦脫胎司農(王原祁)而變化成轍, 一氣渾成。芝田雅秀蒼潤,兼司農耕煙(王葷)兩家之妙。椒畦以天分勝,而學力足以副之。芝田以學力勝,而益顯其天分之高。”又工墨竹,師其鄉夏最法,意列筆簡,脫盡町哇。其寫巨松,雖由王三錫所授,而老筆乃勁,亦得屈杓遺法。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與蔣寶齡訂交。 《墨香居畫識、墨林今話、溪山臥游錄》 [ 古典星座網 ]
郎餘令,定州新樂人。博學知名,兼善畫。擢進士第,授霍王元軌府參軍,改著作佐郎。詩一首。
郎葆辰 〔清〕(一七六三至一八三九)初名福延,又名遂,字文台,號蘇門,晚號桃花山人。浙江安吉人。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進士,官御史。工詩古文辭,善行、楷書,寫生得陳道復、徐渭之法。超縱生,別具旨趣。畫蟹如生,有郎蟹之目。卒年七十七。《墨香居畫識、墨林今話、朱小茗耐洽譚、山東省金石書畫展紀略冊》
郎廷極 〔清〕(一六六三至一七一五)字紫衡,一字紫垣,號北軒,隸漢軍鑲黃旗,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人。永清子。康熙間以門蔭授江寧府同知,仕至漕運總督。卒謚溫勤。卒年五十三。著文廟從肥先賢先儒考、勝飲編、北軒集。又瓷器中所盛稱之郎,為紫垣開府江西時所造,仿古暗合,與其無二。所摹成。宣黝水顏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瓷器史論叢》
近現代郎姓歷史名人
郎世俊(1914-1997),自動化專家,我國工業自動化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長期從事自動化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工程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工業自動化的專門人才。為我國鋼鐵工業推廣應用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長期深入生產第一線,研究解決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我國工業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郎毓秀(1918.11.04~2012.07.07),女,1918年生於中國上海,祖籍中國杭州。中國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1年,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最高榮譽——終身榮譽勳章獲,被聲樂界譽為“中國四大女高音”之一。其父是世界聞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2012年7月7日,中國音樂界泰斗郎毓秀在中國四川成都病逝,享年94歲。
郎靜山,攝影家。浙江蘭溪人。南洋學院畢業。1912年任申報館攝影記者。1928年創辦中華攝影社。1939年以中國山水畫理論為基礎,結合攝影藝術的特性,創造了集錦照相法。1949年到台灣。歷任台灣“中國攝影學會”會長,中國文化大學、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曾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美國攝影學會高級會士銜。
郎琦,曾用名魁琦。滿族。攝影家。吉林延吉人。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後在照相館當學徒。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入東北畫報社攝影學習班學習。1951年後任解放軍軍攝影記者。同年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歷任吉林工人畫報社攝影記者,吉林畫報社攝影記者、副社長,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吉林分會副主席,中國老年攝影學會理事。作品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北平儀式》、《踏雪送醫》、《林海銀鷹》等。《長白山之秋》獲第三十二屆新加坡國際攝影沙龍比賽金牌獎。
郎平,女子排球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北京人。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入北京第二業餘體校學習。1976年入北京隊。1978年入國家隊。歷任國家女子排球隊隊長、教練,中國體育集郵協會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跳得高、下手快,扣球成功率高,被國際排壇譽為世界三名強扣手之一。其所在的國家隊曾獲第九屆亞運會排球比賽,第二屆亞洲女子排球賽,第三、四屆懷女子排球賽,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在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獲優秀運動員獎,在第四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獲最佳運動員獎、優秀運動員獎。五次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郎鹹芬,呂劇女演員。山東濰坊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山東省呂劇團團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第二、三屆理事和山東分會主席。是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6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3年獲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以演《李二嫂改嫁》等著稱。
郎大展,1943年1月生,遼寧撫順人,工學學士(東北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郎慶田,男,現任新汶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郎慶田所在的新汶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建企於1956年,是一家以國有資產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以煤為主、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2007年到2009年這三年來,集團公司累計獲省部級成果獎72個,完成科研成果1760項,受地市級以上政府表彰301項,僅2009年就有22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4項獲省發明專利,創經濟效益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