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
永和 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 日,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 偕親朋謝安 、孫綽 等42人,在蘭亭修禊 后,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后,在蘭亭清溪 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而《蘭亭集序 》也被稱為“禊帖(tiè)”。
“曲水流觴”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那時,人們在舉行祓楔儀式后,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故稱為“曲水流觴”。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於水中。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 ”,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這種遊戲,自古有之,古“逸詩”云:“羽觴隨波泛”。漢也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之說。後來逐漸成為上已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羲之這次蘭亭聚會,雖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紹興 ,“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歷經千年,卻一直盛傳不衰。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這項活動在後期是一些文人們的活動。其實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條小河,然後讓僕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詩。如果做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