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風水典故-西湖
杭州風水典故-西湖
杭州西湖,早就被譽為中華大地上的“東南明珠”,民間也有個《明珠》的傳說,從位於西湖南岸和錢塘江北岸之間的“玉龍”和“鳳凰”兩座山峰的名稱借題發揮,說西湖是天上的玉龍和金鳳用寶石琢磨成的明珠變成的。 相傳,天河東岸的石洞里住着一條白色的玉龍,在天河西岸的樹林中住着一隻通體黃亮的金鳳。它們早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玉龍和金鳳在一起玩耍時,發現了一塊銀白色的大石頭。金鳳用嘴啄它,玉龍用爪子抓它,年復一年,這塊大石頭,成了一顆銀光閃爍的明珠,光芒四照。光芒照到哪裡,哪裡就山明水秀,人壽年豐。 這件事,傳到了天宮,王母娘娘心裡就想:這麼好的奇珍異寶,當然應該歸我所有。於是她派了一批天兵天將,趁晚上玉龍和金鳳都在睡覺時,把這顆明珠偷偷拿到天宮裡來歸她玩賞了。 玉龍和金鳳一覺醒來,發現明珠不見了,趕緊四下尋找,一直找到天宮裡王母娘娘的寶殿。 這天,正好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四面八方的神仙都到天宮來祝壽。王母娘娘擺下“蟠桃會”盛宴,請眾神仙喝美酒、吃蟠桃。眾神仙一齊祝王母娘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王母娘娘一時高興、就把她不久前得到的明珠,放在金盤裡讓眾神仙觀賞。正好讓玉龍和金鳳撞上了。 玉龍和金鳳看到明珠,不約而同一下子就奔過去,要奪回辛勤啄成、抓成的那顆明珠。王母娘娘見勢不妙,趕緊伸出雙手來護住明珠。你爭我奪之際,一不留神,明珠連同金盤一起打翻在地,只見那顆明珠順着寶殿,一溜轉“咕?嚕”地滾動,?到寶殿前的階沿邊,落下台階,倏地一直從天宮掉到下面的人世間去了,正好落在錢塘江流入東海江口的群山邊上。等明珠着地時,但聽得轟地一聲巨響,竟變成了亮晶晶的西湖。 再說玉龍和金鳳,看見明珠往下掉,急忙轉身跟着下來保護。玉龍飛,金鳳舞,跟着明珠從天宮一直來到地面,明珠變成西湖,玉龍捨不得離開,就變成一座雄偉的玉龍山;金鳳也捨不得離開,就變成一座青翠的鳳凰山。兩座山,從此守護在西湖邊,再也不分開了。 明珠墜落成就西湖的傳說,既能形象地表達杭州老百姓對西湖的熱愛,也寄託了普天下遊人對西湖名勝的讚美和保護、珍惜之情。 早在南宋以前,杭州就有“龍飛鳳舞”的民間傳說。如今能見到記載這個故事的最早古書,大概是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所引用的晉郭璞《地記》中的“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一語,元朝劉一清《錢塘遺事》的記載則是:“臨安都城,其山肇白天目。讖(音Chen)云:“天目山前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這段話中的“讖”,指“讖言”或“讖同”,是古人預言吉凶的文字或圖篆。看“風水”時,“讖詞”往往採用通俗易懂的民謠體韻文,以評判某一地段或地點是吉是凶、或順或逆等。而在看風水專用的《堪輿書》上,對“臨安都城”(杭州)的山川形勢也有說法:“天目有東有西。東天目之脈,萃於餘杭,結局於徑山;西天目之脈,萃於錢塘。故天目者杭州之主山也”。 “主山”,是中國古老風水理論中的術語,專指山脈起源之地。“天目者杭州之主山也”的意思是說西湖群山是從西天目山發脈的,這不僅僅因為天目山是距離杭州最近的高山名峰,而且它在浙北丘陵山勢的走向上,也確實與西湖群山有着淵源關係。況且天目山又是兼具眾多自然勝景和深厚文化積澱的歷史文化名山。西天目山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綿延到達錢塘江邊,有龍山(今玉皇山)和風山(鳳凰山)兩座山聳然並峙於西湖東南與錢塘江北岸之間,彷彿是它的“兩乳”。在古人看來,這是“王氣”的象徵和展示,能令人頓生“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感。因而,隋、唐時期,杭州城的州治或府治衙門,就選址建造在這裡。到五代吳越國時又改建為王府,北宋仍為州治。南宋定都杭州后,又在這裡闢建“大內”皇城。顯然,這一脈相承的建構選址都與“龍山“與“鳳山”之間屬於“風水寶地”密不可分。 讖詞“龍飛鳳舞到錢塘”,後來實際上還成了杭州的民謠,民間另有一個更為完整的版本,全文是:“天日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海門一點巽峰起”,是說龍、鳳兩山以東的錢塘江段,兩岸分別有龕、赭兩山相夾如門,“門”外就是寬廣的杭州灣水面,故稱“海門”。“巽峰”中的“巽”,為“八卦”之一,代表東南方。“巽峰”的意思可以解釋為“東南方的山峰”,指“海門”外的大潮如山峰聳立,自東南向西北洶湧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