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

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

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着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母親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揚州刺史;長孫皇後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十八歲時就單槍匹馬突入敵人陣營之中,救出身陷重圍的父親;二十歲時便有王者之風,能折節下士,疏財廣招天下豪傑;二十一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內,李世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着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事之餘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數,所向無敵。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將后,便享有特殊的權力,能夠自設一套官署,伊然一個小朝廷的架式,當時歸於他麾下為他效勞的,武將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寶、翟長孫、秦武通、尉遲恭等能征善戰的驃勇大將;文臣則有杜如海、房玄齡、虞世南、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清明、孔穎達、蓋文遠、許敬宗等“十八學士”,真可謂賢臣如雲,勢力蓋天。李世民擁有這樣通人的局面,自然令當時貪酒好色的無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於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謀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陰謀卻被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察覺,迫於無奈,在大舅子長孫無忌和謀臣房玄齡的力勸下,李世民終於痛下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事實上,唐太祖李淵心中最賞識的也是他這個二兒子。對於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長孫王妃原本是極力反對的,但面對殘酷的政治鬥爭,她一個女子又能怎麼樣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着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雖然也曾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后只憑着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呢!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着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關於任賢納諫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藉助於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一個敢於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徵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面指出,并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一次,唐大宗興緻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表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當時興趣正濃,心想:“我一個富擁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怎麼樣呢?”於是請魏徵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遊。魏徵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徵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麼,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埋的什麼葯,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後面前滴咕,說什麼“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託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係。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后,唐太宗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女性人物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