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曆法 二十八星宿與北斗曆法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在浩瀚無際的宇宙天體中劃分出的二十八星宿,即:
東方青龍七宿:角(蛟)、亢(龍)、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
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蝙)、虛(鼠)、危(燕)、室(豬)、壁(蝓);
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婁(狗)、胃(雉)、昴(雞)、畢(鳥)、觜(猴)、三(猿);
南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馬)、張(鹿)、翼(蛇)、軫(蚓)。
古聖先賢在漫長的“仰觀天文”的過程中印證到月亮每天從一宿移動到下一宿。“鎮星”(即土星)每年從一宿移動到下一宿,太陽每年沿著二十八星宿轉一周,約13天移動一宿。
古代中國用二十八宿表示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尚書·舜典》稱“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意思就是以北斗七星來確定日月五星的運行週期。而《尚書·堯典》中所謂的“分至四神”,即古人所說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一說法表明中國早期星像在6000年前已形成體系。
中國古代曾經廣泛流行“北斗曆法”,只是沒有直接使用這個名稱而已。《鶡冠子》有云:“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這就是運用北斗曆法判斷季節。此外,北斗七星也用於夜間計時,每轉30度即為一個時辰。
北斗星是與二十八宿一起圍繞北極星旋轉的,因此斗柄(以北斗七星的第六顆星和第七顆星的連線為準)永遠指向同一個恆星星座,即二十八宿的斗宿。故而,二十八宿記錄四季的時間並非等分,而是春秋天數多,冬夏天數少,而且由於歲差 的原因,歷代還會有所變化,這與歷代觀察者所在緯度有關。
這就是古代最具實用的天文曆法——與古二十八星宿息息相關的北斗曆法。也就是說,古人根據初昏時觀測到的二十八宿某一宿在星空的位置,就可以推知目前是一年裡的什麼時節。
據此可知,二十八宿最早起源於中國古老的北斗曆法,在古天文中,二十八星宿群又被作為步天尺,即天星運行軌跡經歷過程的標記。這些在道教法典《萬法歸宗》裡的“步天歌”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