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古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古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古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為氏,稱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以邑名為氏。

據《潛夫論》上有關於“古成氏之後分為古氏。”的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胡姓。

古為胡的古字,音也相同。如肖,趙等。

4、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吐奚氏所改。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指出,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5、回族中有古姓。

據考證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據江蘇揚州中學退休教師古城厚老人講,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揚州府志》有載。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佈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等地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古姓人口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遊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後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辟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

古氏在台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等地。

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云:“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代因之.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改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大業初省東垣入新安,唐貞觀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縣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豳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邠州,後曾一度改為新平郡。治新平(今陝西省彬縣)。下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轄區約當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縣地。河內郡:楚漢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一帶)。

堂號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古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國寶堂”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