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寓意好

司馬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寓意好

司馬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寓意好

司馬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六。

1、源於官職,出自西周掌管軍事大權的大臣程伯休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上古時有人重黎,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周宣王時期,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後來程伯休父克平了許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春秋宋國,楚國,晉國,各國都有司馬,以司馬為姓。在程伯休父的後裔子孫中,一部分“以官為氏”而稱司馬氏,一部分“以國為氏”而稱程氏。程伯休父娶安定胡開國之女,生二子:長子仲庚、次子仲辛。仲庚後來繼任其父大司馬之職,其後裔子孫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馬氏,為司馬氏始祖;仲辛則承襲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太原,仍稱程氏。

2、源於陳、田姓,出自春秋時期司馬穰苴。

3、源於改姓

出自姬姓許氏、郝氏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史書記載:許穆之、郝惔之,他們的後代中有人因故改為司馬氏。許穆之、郝惔之二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流民首領,屬於氐胡民族,在史籍《宋書》、《通俗文》、《圖經本草》、《本草綱目》中,多將其列入“清水氐”。但本書認為其不過是曾經依附於清水氐楊氏家族,並非屬於清水氐世系,因此其具體源起何族支,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出自東晉王朝大司馬王導,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王導,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琅砑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出身名門望族。王導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也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創造者。當時晉元帝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之所以能夠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導的支持。晉元帝因此把王導比做自己的“蕭何”,極為倚重。東晉王朝在長江流域建立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迅速發展起來。王導主政期間,“綏撫新舊,維繫倫紀,義固君臣,清靜為政”,多次制止了王氏家族擁權奪位的企圖,積極發展江南經濟、調和南北士族矛盾,使東晉王朝迅速穩定。

4、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司馬子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子反,名熊側,即楚公子側,是春秋時期楚共王熊審執政時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國上卿,官為大司馬,執掌楚國軍隊,曾多次為楚國建立功勳,是楚共王屬下的重臣。在司馬子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楚國的司馬期思縣公、司馬子西、司馬子良、右司馬公子申、司馬子庚、大司馬馮,右司馬公子櫜師,左司馬公子成、司馬公子齮、司馬蒍掩(薳掩)、司馬公子棄疾、司馬公子卯、大司馬公子燮、司馬薳越、左司馬沈尹、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左司馬公子眅、左司馬沈尹戌等等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司馬韓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韓厥,謚號獻,史稱韓獻子,是春秋時期晉國韓氏家族的第五代領袖。韓厥是韓子輿的兒子,他早年喪父,由晉國上卿趙盾撫養長大,後被趙盾推薦為晉軍的大司馬,是春秋時期晉國政治舞台上極其重要的人物。在韓獻子逝世後,他的兒子韓宣子韓起繼位,培植起了一個龐大的韓氏家族,為日後與趙氏家族、魏氏家族聯手進行“三家分晉”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在韓獻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晉國的司馬魏絳、中軍司馬張老、中軍司馬張君臣、司馬女叔侯、司馬羊舌鮒、司馬叔游、司馬彌牟等等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孔父嘉,公元前?~前710年,著名春秋初期宋國大夫,名子嘉,字孔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官為大司馬。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司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門閥。司馬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司馬”是古代官名,指調遣武裝部隊的武官,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古帝少昊時期就設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後代。

先秦時期,司馬氏族人已分佈於鄭(今河南新鄭)、晉(今山西)、衛(今河南濮陽)、程(今陝西咸陽)等地。《姓氏考略》載,司氏最早繁衍發展中心是古代頓丘。就是現在河南清豐、浚縣之間一帶,該地名曾出現於《詩經》中的《衛風·氓》中,是一個與中華民族有深厚淵源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個地方在春秋時代是屬於衛國的一個邑,到了戰國時代又改隸魏國。

兩漢時期,司馬氏主要分佈在今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一帶)一直是司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國曹魏時期,河內溫地(今河南溫縣)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後其孫司馬炎廢魏建晉,都於洛陽。從此,河內郡成為司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西晉和東晉政權,共歷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進一步擴大了司馬世家的影響。但是由於晉朝司馬氏皇權不斷衰落,司馬姓的貴族為免被迫害,很多該換他姓。東晉王朝滅亡以後,司馬氏步入平穩發展時期,歷史上複姓改單姓的規律,司馬氏有許多改為司氏、馬氏、同氏、仝氏、馮氏等,亦有維持司馬氏複姓者。

如今,司馬氏仍為複姓中的大姓,分佈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佈。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

偃師縣:偃師首陽山鎮為西晉皇陵所在地。

溫縣:是司馬氏歷史上的望族居地。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偃師堂:以望立堂。

溫縣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馬遷繼續其父司馬談寫成《史記》。後有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司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稱“太史堂”。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