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姓的來源

酆姓的來源

酆姓的來源

酆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1位。上古時,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的弟弟封於酆邑,享用那裡的物產,酆姓就由此產生的。

源於姬姓

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個兒子姬子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豐氏、酆氏始祖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於,起源於西周初年。豐,本為商王朝末期崇國君主崇侯虎的屬地。周文王滅崇國後,改其地名為豐邑。

到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王朝之後,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於在豐邑,拱衛京畿,爵為侯爵,史稱“豐侯”。這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為:“豐國,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陝西西安戶縣東五里有豐城。”杜預注“豐國在始平戶縣東。”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後期,就改變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讓豐侯當豐國的首領了。

按史籍《竹書紀年》的記載:“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歸於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廢黜了愛酗酒誤事的豐侯,這個姬姓豐國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在豐侯被廢黜後,豐國亦消,其後裔子孫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氏,稱豐氏。

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詔令規範漢字,在許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而“豐”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為後世的“酆”字,諸多史書因之改豐為酆。此後,豐氏一族逐漸形成了豐氏、酆氏兩大支系,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豐氏、酆氏正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由於“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誤簡為豐氏者。

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於為得姓始祖。

酆姓的遷徙分佈

酆氏或是典型的漢族姓氏,而今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一位門閥。

酆氏遠祖始於西周王朝,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地(今陝西戶縣),封為侯爵,稱酆侯。其子孫後代就世代以國號“酆”為姓氏。因此,酆氏出自周朝王室,起源於姬姓。

古時酆邑的農作物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酆氏子孫世代繁衍於京兆北部一帶。

唐朝時期,京城建於長安,是當時酆氏族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據典籍《辭海》的註釋,酆侯之地古名為“鄠”,位於長安西南,澇水東岸,夏時扈國,秦為鄠邑,漢置鄠縣,即今陝西省戶縣。這便是全國酆氏人家最早的發源地。

追溯中國的歷史,在周朝以前沒有這個“酆”字,至周文王分封第十七子酆侯之後,“酆”字開始出現,只有兩種意思:一是姓氏,二是地名。

“酆”字三千年以來在筆畫和結構上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是相當古老的姓氏。雖然酆氏人口比較少,在中國歷史上也比較低調,但是作為酆氏的人應引以為自豪是:酆氏代表了姬姓血脈的“純正”。

酆姓發源地存疑

作為酆姓後代,對網上所有關於酆姓的敘述是贊同的,但對於“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的說法,本人認為無依據。

首先,據《姓纂》載:酆氏的姓源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之後,以國為姓,左傳酆舒有二雋才,京兆”,此乃“系出酆侯,望出京兆”的源由。

其二,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文王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國,稱為酆侯,其後以國為氏。酆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兒子酆侯;酆氏子孫繁衍於京兆北一帶,是當時酆姓人家最多的地方。

其三,據《辭海》註釋,酆侯之地為鄠,位於長安西南,澇水東岸,夏時扈國,秦為鄠邑,漢置鄠縣,即今陝西省戶縣。這便是中國酆姓人家最早的發源地。

以上註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酆侯之地為鄠,就是今天的陝西省戶縣、咸陽一帶。但是,我們還是將湖南省永興縣的歷史(包括長沙在內的歷史)和陝西省戶縣的歷史作一個簡單對比。[ 古典星座網 ]

湖南省永興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為郴州市第二大縣,縣境北接耒陽市,南連蘇仙區,東北、東南、西南依次與安仁、資興、桂陽三縣毗鄰。全縣25個鄉鎮除高亭鄉、城關鎮、太和鄉之外,其餘均與外縣交界。縣境距首都北京鐵路里程1860公里,距省會長沙280公里,距郴州市40公里,距南粵廣州445公里。

據該縣《縣志記載》,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便縣,以境內便江得名,屬桂陽郡。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便縣為便屏縣,屬南平郡。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廢“新”復漢室,郡、縣恢復舊名。便屏縣復稱便縣,屬桂陽郡。三國為吳地,屬桂陽郡,西晉、東晉因之。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便縣併入郴縣,隸屬桂陽郡。 陳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復置便縣,隸湘州桂陽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便縣再次併入郴縣。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郴州刺史趙瑾奏准,析郴縣北四鄉置安陵縣,屬江南道桂陽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安陵縣為高亭縣,屬江南西道郴州桂陽郡。 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按郴州太守李土燮建議改高亭縣為永興縣,隸屬荊湖南路郴州軍。元朝屬湖南道郴州路;明朝屬湖廣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隸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興屬湖南衡永郴道、郴州直隸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永興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屬衡陽道。民國11年(公元1922年),道制廢除,為省直轄縣。民國26年(公元1937年),省設行政督察區,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夏商周時期的湖南長沙:夏屬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的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

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裡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長沙郡”。

隨著秦王朝的誕生,長沙郡為秦代36郡之一,郡治湘縣,即長沙的在秦朝的稱呼。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

陝西省戶縣:屬西安市郊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與寧陝以秦嶺分水,北臨渭水,同興平隔河相望,東接長安,以灃水相隔,西連周至,以白馬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城區18公里。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占總面積46,耕地總面積55萬畝。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

商時(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1066年)為崇國,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作酆邑,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為扈國,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改“扈”為“鄠”,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設置“ 縣”,歷代延續,直至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 縣”改為“戶縣”。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湖南省《永興縣志》在西漢(公元前202年)以前沒有文字記載,

第二、湖南省《永興縣志》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酆”字的敘述;

第三、西周時期的周人沒有在長沙地區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統治;

第四、酆姓是在西周(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時期出現的姓氏;

第五、西周建立的政權是在鎬京即酆鎬(今陝西西安附近);

第六、西周與西漢的時間相距接近900年—1000年;

根據所述推斷,我們不難看出,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已經為夏之有扈氏國。公元前21世紀距離西周政權建立的時間接近2000年左右,也就是說,在西周以前的戶縣歷史中,中華文明已經在這裡存在了2000多年。

我們再回過來看看湖南永興縣,該縣《縣志》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從該縣有記載開始上溯到西周,時間接近1000年左右,此期間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在西周時期的長沙一代被稱為“荊蠻”、“揚越”,當時在這裡的廣大地區生活著的是越人,即古籍中所謂的:“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如果說到西周時期的湖南永興縣更是沒有開發的蠻荒地帶了。

另外,西周時期的周人並沒有在這裡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統治,從秦代開始,長沙才正式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通過對以上的分析,周文王第十七子——酆姓的始祖酆侯怎麼可能分封到湖南永興縣呢?因此,所有在網上複製和轉載的“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的說法是錯誤的,應該及時進行糾正,讓更多的酆姓後代去瞭解自己正確的姓氏歷史。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姓氏起名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