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沙門度七比丘
中台世界 佛典故事
從前,有七位比丘一起到深山裡修行參道,然而歷經了十二個寒暑,還是不能與道相應。一天,七人共坐一處,討論是否要繼續修行。
一位比丘首先說道:“我們出家修行不畏艱苦,不懼寒熱,不但放棄了世間種種享樂,還要持守種種戒法、終身乞食,雖然如此,仍堅守著出家人的志節,然而……”
另一位比丘接著感嘆:“雖是如此忍耐,道業卻未有成就,往昔所造的罪業,似乎也難以滅除。”其餘比丘聽聞此語,皆面帶愁容,沉默不語。
這時,一位年輕比丘奮然起座,說道:“既然如此,與其老死山中而無所成,倒不如各自下山回鄉,娶妻生子,建立門戶。”
“是呀!再有一番事業,從事些許生意買賣,生活自是無虞。如此有妻有子,衣食豐饒,這後半輩子也就不怕沒有依靠了。”比丘們協議后,便一起下山回鄉。此時,佛陀雖在遠處,卻以神通力知道這七位比丘的得度因緣已經成熟,且不忍見他們因無法忍受修行上一時的辛苦,而終將造下墮入地獄的罪業,於是化身成一位尋常沙門前去度化。
佛陀所化身的沙門來到谷口,正好遇到下山的七位比丘,於是開口問道:“比丘們,請問你們在山中修行多久了?你們又要前往何處呢?”
“我們在山中已經修行十二年了!不過,我們已經決定放棄修行。”
“你們已經精勤修行這麼久,為何還要放棄平靜的修行生活,回到喧囂的塵世呢?”
一位比丘率先答道:“我們雖然修行已十二年,道業卻無所成就,看來罪業也難有除滅之日。而且山中人煙稀少,少有供養之人,每每托缽乞食,還要遭受別人的冷嘲熱諷,如此虛耗歲月,枉自困苦,縮衣節食,仍不知“道”在何處,又有何意義?”
“那你們下山有何打算?”
“我們打算就此還鄉,各自建立門戶,並且創造一番事業,等到上了年紀再來學道。”說完此話,七位比丘即欲離去。
沙門隨即阻止:“且慢!且慢!各位請聽我說幾句話吧。人的生命是很無常的,猶如水中泡沫一般,朝不保夕。雖然修行學道很苦,卻能以一時之苦換得永久的安樂。各位如果就此返鄉還俗,其後居家之艱辛困苦,將是窮盡萬劫無有止盡。難道你們以為妻妾、子孫皆能常相左右,一切慾望皆能隨心滿願,從此不再憂愁苦惱了嗎?這種妄想如同生病之人錯服毒藥,不僅無法治癒,還會加重病情。”比丘們默然而立,沙門繼續說道:“三界眾生皆有煩惱,唯有信守戒法,精進不退,不放逸懈怠,才能真正永離眾苦。”沙門說畢,即現佛身相,並且放大光明,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學難捨罪難,居在家亦難;
會止同利難,艱難無過有。
比丘乞求難,何可不自勉;
精進得自然,終無欲於人。
有信則戒成,從戒多致寶;
亦從得諧偶,在所見供養。
一坐一處卧,一行不放恣;
守一已正心,心樂居樹間。”
七位比丘見佛慈容相好,又聞此偈,皆心生慚愧,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自此收攝身心,誠心悔過,並且決定繼續修行。七位比丘于山中精進不懈,無有疲厭,並且認真思惟偈語之義理,守心一處,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四十二章經》云:“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人的一生總是挂念着家庭、事業、健康等事,一旦無常乍到,生離死別之際,也只能隨業流轉,無法相伴。修行雖是一條漫長孤寂之路,卻能帶領我們邁向光明的未來,只要信守發心修行的初衷,精進不退,最後必能漏盡煩惱,成就道業,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