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地名來歷考初探
邯鄲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人就在這裡創下了輝煌文明,據有關資料記載,邯鄲僅建城歷史就有3000多年,歷代相沿,幾度興衰,但其名未曾改動過,尤其解放后,在短短几十年,邯鄲憑藉著自身博厚的文化底蘊,又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再度復興。使邯鄲由原縣級城市晉陞為當今的大城市。城市的發展,為邯鄲各個時期文化的相互融合、研究、弘揚方面創造了便利的條件。磁山文化、太極文化、夢文化、北朝文化及隋唐宋文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挖掘、研究、宣傳,使邯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讓世界認識邯鄲,了解邯鄲,走進邯鄲,發展邯鄲,研究邯鄲。研究邯鄲,是從不同的領域去研究。邯鄲地名的來歷同樣也成為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其實,邯鄲地名來歷的探討,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只不過是間斷的、不系統的、相互不銜接的罷了。下面我們就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做一列舉。邯鄲地名最早見於《春秋穀梁傳》:“織絇(音渠)邯鄲,終身不言衛”。是說公元前546年,衛國發生內亂,衛獻公因故殺了大夫寧喜,寧喜的同夥衛獻公的弟弟鱄(音專)便逃離衛國,來到邯鄲。這是歷史文獻中對邯鄲的最早記載。在《史記·殷本紀》中也有“益關沙丘苑台”的記載。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考釋沙丘台引《竹書紀年》中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是說自商朝的紂王祖先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到紂王時殷朝滅亡,在長達253年間再未遷都;紂王時期又逐漸擴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縣),北至邯鄲及沙丘,到處都建了離宮別殿。殷紂王統治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邯鄲地名就已存在。邯鄲名稱的來歷,椐《漢書》注者張晏解釋:“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近代有位專家,將邯鄲的名稱來歷解釋為:此城內有座山,名邯山。邯鄲由此而得名。還有位近代學者,將邯鄲的名稱來歷解釋為:邯字的甘字邊,是旦的反寫。日以出升過於地平線曰旦;而日未過地平線曰甘。甘的日隨未過地平線,但日的光輝以照射過地平線,說明日即將升起。鄲字的單字邊,是地平線上有一塊肥沃的田原,田字上面的兩點是象徵著田地生長着茂盛的谷稷和青草。邯鄲兩字的耳字旁,是象徵著這塊土地上人丁興旺,牛羊成群。總起來說,邯鄲是太陽即將升起,陽光照耀在這塊人丁興旺,牛羊成群的肥沃土地上。筆者認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他們名稱的來歷不外乎以地理特徵、標誌性建築、動植物、願望和理想、重要人物姓名、姓氏等來取名的。以地理特徵取名的,如道東堡、道西堡、西河坡村、東河坡村、山前村、山後村等;以標誌性建築取名的,如塔東鎮、塔西鎮、衙南庄、衙北庄等;以動植物取名的,如杏花村、桃園庄、獅子嶺、老虎坡等;以願望和理想取名的,如順闔庄、和平庄等;以重要人物姓名取名的,如左權縣、羅成村等。當然還有以別的形式取名的,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個人認為,邯鄲市和石家莊市、張家口市一樣,都是以姓氏取名的。儘管現在在百家姓里查不到邯鄲這個姓氏,但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複姓。在過去,每個人不但有姓,同時還有氏。姓與氏是兩回事,自隋唐以後,姓與氏合二為一,有的將姓為姓而繼承下來;也有的將氏為姓繼承下來。比如:據有關資料記載,現在武姓,在過去姓姬,氏武。從隋唐以後,這一支就一分為二了,一支以姓為姓,姓姬;一支以氏為姓,姓武;同樣也有許多複姓拆開來繼承的;同時也有許多姓氏演變成其他姓氏傳襲下來。具體到邯鄲這個姓,是遷居他地,還是象人們所講的拆開來姓,或者是演變為其他姓氏,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邯鄲原來是一個複姓是毫無疑問的。班固所著的《在昔篇》中有過對“邯鄲淳”其人做過記述;吳下王、鼎大錯所撰寫的《在昔篇姓氏疏證》中,對《在昔篇》中的“邯鄲淳”是這樣敘述的:“邯鄲,名淳,字子叔。邯鄲其複姓也。魏人,兼善八體,校石經,記廣雅,本說文之義,著為字指,書斷雲。邯鄲淳八體悉工,師於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自杜林衛密以來,古文泯絕,由淳復著”。由此當為確定,邯鄲在過去是有這個姓氏的。故認為,邯鄲地名的來歷應由姓氏而取名。■邯鄲的歷史邯鄲市位於河北南部,1.2萬平方公里,860萬人,轄19個縣(市)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以及中國北方現代工業的重要生產基地,是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人口超百萬的“較大的市”。邯鄲人傑地靈,春秋戰國是趙國的都城;秦始皇的出生地、成長地;抗戰八年,鄧小平在這裡戰鬥、生活了6年半,新中國第二代領導核心從這裡走出;解放后,毛澤東曾24次到過邯鄲;名揚世界的太極拳,楊、武兩式發端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