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典故

會計的典故

會計的典故

劉晏理財 劉晏(公元715--780年)是唐代著名的理財家。“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的財政狀況瀕於崩潰,他通過調查,採取了一些經濟辦法來治理財政,統籌兼顧,有效地充實了國家財政收入,在對待費用的問題上,劉晏認為凡必需的開支一定要如數支付,凡不必要的開支則應力求節減。糧運是唐代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一是轉運速度遲緩,二是運雜費用太高,三是損失浪費驚人。以前的轉運使都無能為力處理這些問題。劉晏接管后,採取了三項措施:1、積極整頓漕運;2、合理組織運輸,採取“因地制宜、分段運輸”的辦法,費用花銷由逐級核算到匯總核算;3、改進運輸包裝,改散裝為袋裝,大大減少了損耗。由於採取這些措施,不僅加快了運輸速度,而且極大地減少了運輸費用。過去由揚州運糧至長安要花9個月,沿途損耗達20%,改進后僅需40天,且無開斗損失,每石米只需要700文的運雜費,“人以為神”,長安糧價平穩,唐肅宗曾稱他為“當朝的蕭何”。張倉與會計 張倉是秦漢時期著名的會計專家。秦時張倉任柱下史,主管郡國上計,明習天下圖書計籍,是一個善於抓會計核算的老手。西漢時歸順劉邦,蕭何因他在秦國做過上計事務,能算計,對管理地方圖書計籍有經驗,就推舉他以列侯身份居相府主持郡國上計事宜。具體辦法是:1、各封王侯國和各郡,都專設上計史,主管地方財政會計,掌握包括戶口、墾田、物價、農業豐歉等基本情況和數字資料,每年底由各縣核實情況后,上報郡國。2、每年年末專派上計史攜帶計籍到京師參加正月朝賀,向皇帝彙報工作,並據此考核官吏的治績,成績優良者獎勵,差次者予以督責,違法亂紀者治罪。通過這些辦法,使上計制度在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和完善,加強了會計核算和監督,使漢初的經濟逐步得以恢復和發展。傅山與“龍門賬” 傅山,明末清初山西幫商人,他參考當時官廳會計的“四柱清冊”記賬方法,設計出一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龍門賬”。龍門賬的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並包括債權;“該”指負債並包括業主投資。當時的民間商業一般只在年終才辦理結算(稱年結),年結就是通過“進”與“繳”的差額,同時也通過“存”與“該”的差額,平行計算盈虧。“進”大於“繳”就是盈利,反之則為虧損。它與“存”、“該”的差額相等。就是:進-繳=存-該。傅山將這種雙軌計算盈虧,並檢查賬目平衡關係的會計方法,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龍門賬”的誕生標誌着我國複式簿記的開始。“帳”、“賬”的由來 “帳”字本身與會計核算無關,在商代,人們把帳簿叫作“冊”;從西周開始又把它更名為“籍”或“籍書”;戰國時代有了“簿書”這個稱號;西漢時,人們把登記會計事項的帳冊稱為“簿”。據現有史料考察,“帳”字引申到會計方面起源於南北朝。南北朝時,皇帝和高官顯貴都習慣到外地巡遊作樂。每次出遊前,沿路派人張記幃帳,帳內備有各種生活必需品及裝飾品,奢侈豪華,供其享用,此種幃帳稱之為“供帳”。供帳內所用之物價值均相當昂貴,薪費數額巨大,為了維護這些財產的安全,指派專門官吏掌管並實行專門核算,在核算過程中,逐漸把登記這部分財產及供應之費的簿書稱為“簿帳”或“帳”,把登記供帳內的經濟事項稱為“記帳”。以後“簿帳”或“帳”之稱又逐漸擴展到整個會計核算領域,後來的財計官員便把登記日用款目的簿書通稱作“簿帳”或“帳”,又寫作“賬簿”或“賬”。從此,“帳”“賬”就取代了一切傳統的名稱。現在又統一改作“賬”。宋朝的《會計錄》 宋朝的《會計錄》是繼唐朝《國計簿》之後,有關國家財政收支方面的著作,是以年報資料(包括戶籍、計賬報告在內)為基礎,按照國家規定的財計體制和財政收支項目歸類整理,並加以會計分析的經濟文獻。據《玉海》第一百八十五卷記載,有《景德會計錄》、《祥符會計錄》、《皇佑會計錄》、《紹興會計錄等十幾種,這些財計著作,在宋代層出不窮,是我國財計史上財計著作空前繁盛的時代。宋朝《會計錄》的基本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部分,包括戶籍計賬方面的資料和當年財政收支的實際數額。二是會計、統計經濟資料的分析比較部分,也可稱為會計分析部分。宋代官廳會計核算中的會計分析,首先是對財政收支的對比分析,其次是對戶籍、計賬的分析,分析時主要運用比較法,有時也用因素法。 摘自:《會計小百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