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帝因殺人過多陰氣太重遷都北京
燕王朱棣登極稱帝后,陷入極度恐慌之中,甚至做起百日噩夢。他的奪權,不僅遭到建文儒生的抵制,而且遭到建文官員的反抗。
一天,永樂皇帝在南京皇宮迷迷糊糊地做了個白日夢,夢見一個叫景清的人手持寶劍,繞着皇帝寶座跑,想要追殺他。他趕快退避,退得愈快、追得愈快,退得越慢、追得越慢。
景清何許人也?本姓耿,訛姓景,陝西真寧(今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建文帝曾派北平參議景清,從南京到北平,察看燕王府的行動。燕王宴請景清,見他言論明爽,舉止清雅,心中大加讚賞。
燕王朱棣攻佔南京,奪取皇位后,委任景清,官復原職。景清卻“身在曹營心在漢”,八月十五早朝時,懷揣利刃,違制獨穿緋(大紅色)衣上朝。待朱棣下朝出殿門時,景清突然犯駕,揮起利刃,刺向皇帝(一說被搜出),被御前侍衛擒拿。永樂帝責問,景清答:“欲為故主報仇耳!”且高聲謾罵。永樂帝命敲掉他的牙,景清邊被敲牙,邊破口大罵,口中鮮血噴向朱棣的龍袍。朱棣氣急敗壞,下令將景清剝皮,揎上草,戴枷鎖系在長安門。后朱棣御駕經過長安門,系索忽斷,“皮草景清”,趨前數步,狀如犯駕。永樂帝大驚,命焚燒之。
隨後,永樂帝白天睡覺,夢見景清圍繞御座追殺他。驚醒之後,嚇出一身冷汗,命誅其族,籍沒其鄉。永樂帝覺得在南京殺人多、陰氣重,實非久留之地。他不願再以南京為都城,決意遷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
禮部尚書李至剛等,遵照永樂皇帝的旨意,在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十三日,就明朝遷都一事上奏:北平為皇上龍興之地,請立北平為京都。永樂帝制曰:“可。”明朝決定遷都北平。
然而,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僅僅是因為白天夢見景清犯駕嗎?僅僅是因為在南京殺人過多,陰氣太重嗎?其實如此重大決策,必有更為複雜的考量:
第一,北京是“龍興之地”,根基穩固。永樂帝認為,北平風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夢,而南京有鬼魂犯駕,風水對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經營20多年,基礎深厚,而南京則遍布前朝遺民,人心不穩,所以,還是回大本營北平為好。
第二,北京是雄險之區,位置重要。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當時的故元勢力,“控弦之士,不下百萬”,嚴重威脅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設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利於北邊防務。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貢,道里均勻,為聯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龍江入海口和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南達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約略南北居中。那時候沒有汽車、飛機、高鐵,交通主要靠陸運和水運——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北京則為這條大運河的起點。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積澱豐厚。北京自遼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為帝都,已綿延400多年。北京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有大氣象,有帝王氣。
所以,永樂帝遷都北京,從當時或從後來看,都是正確、重大的決策。
定都,對於一個政權、一個君王來說,是一件頭等大事。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氣候,要決定都城,在鳳陽、金陵(今南京)、開封、洛陽、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間猶豫不決。一天,他讓群臣寫詩表示自己的意見。儒士鄧伯言獻詩說:“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這詩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在金鑾殿上拍案高聲朗讀這首詩,鄧伯言誤認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當堂嚇得昏死,被抬出東華門時才蘇醒過來。
遷都,也同樣是驚心動魄的。歷來遷都,都極艱難,前朝經驗,歷歷在目。北魏孝文帝以爭戰為名,脅迫貴族從大同遷都洛陽;金海陵王也是毀掉上京(今哈爾濱市阿城區),逼迫貴族遷到中都(今北京);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八大貝勒反對,他獨自行動,諸貝勒們看老爺子走了,也只好跟着走。
明代奉天殿(太和殿)寶座,是三大殿里地位最尊貴的寶座
從決意遷都北平,到正式定都北京,經過了18年。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閏七月,朱棣詔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朱棣多次北巡,長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爾後,朱棣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開始,北京繼元大都之後,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國的政治中心,而今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永樂皇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着突出的貢獻,卻也有着荒唐的故事。著名的有“二呂案”和“殉葬案”。
“二呂案”的緣由,要從權妃說起。永樂帝和他父親朱元璋一樣,都要朝鮮貢獻美女。權妃是朝鮮進貢的美女,既“姿質穠粹”,貌美驚人,又“善吹玉簫”,能歌善舞,頗受永樂帝的寵愛,就是去沙漠北征,也帶上這位美人。民諺說:“紅顏薄命。”這位權妃,永樂十年(1412年),在永樂帝北征凱旋途中,死於山東臨城(今棗莊市轄地)。事出突然,議論紛紛。一次呂美人乙與權妃的宮女在吵架中揭短說:呂美人乙因爭風吃醋,串通宦官,從銀匠家裡買了砒霜,研成粉末,放在權妃胡桃茶里,將她毒死。永樂帝得知此情,頓時發怒,將有關宮女、宦官、銀匠等處死。最慘的呂美人乙,朱棣命用烙鐵烙她,折磨一個月,才將她殺死。這起案件,株連廣泛,被殺者有數百人(時北京宮殿尚未建成)。
其實,這是一樁冤案。原來宮裡有兩位姓呂的美人。兩位呂美人乙之間,也互相爭風吃醋。後來權妃猝死,那呂美人甲便乘機誣告呂美人乙毒死了權妃,鑄了這樁慘案。
後來,呂美人甲和宮人魚氏內行違規,與宦官私通。朱棣雖有察覺,但因寵愛呂、魚二人,沒有及時處置。當時後宮的宮人,生活寂寞,孤單寡歡,常與宦官相好,譬如一起用餐,一塊喝茶,這種特殊關係,稱為“對食”。這類情況,比較普遍,並不被認為是亂宮之事,但如果傳播開來,畢竟是不體面的。呂、魚二人知道隱秘泄漏后,覺得丟了臉面,竟然懼罪自縊。
呂、魚二人自殺,事情就鬧大了。永樂帝認為壞事都因呂美人甲所起,便把呂美人甲的侍婢都拘來審訊。這些侍婢不勝拷問,便被刑逼亂說,說是要謀殺永樂皇帝。既然刑問出了大逆之罪,一場刑殺大禍,鋪天蓋地而來。永樂帝愈是濫殺,愈覺得問題嚴重。彼此揭發,互相牽連,宮內宮外,上上下下,女子連娘家,親戚連友人,被連坐殺者竟達2800人!
永樂帝晚年,患重風濕症,常卧病不起,精力也不行,雖喜廣求美女,卻性能力不行。但他還要仿效乃父朱元璋那樣多妃多嬪多宮女,經常向朝鮮索要貢女。朱棣從登極后就沒有再得子女,其子女都出生於他登極之前。按說,朱棣登極時才42周歲,歲數並不算大。朱棣為了發泄積憤,懲戒後人,讓畫工把呂美人甲與小宦官相抱的情景畫下來。這時的永樂帝,成為一個喪心病態的性虐待狂、殺人魔王。每次處死宮人時,他都要“親臨剮之”。有些宮女臨刑前,知自己不免一死,便痛罵朱棣道:“自家陽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自己陽衰,根本不行,我們只有找年少貌美的太監,這有什麼罪!
就在永樂帝瘋狂殺人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寰宇的大事情。就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中午,一場大雷雨,引發了火災,將奉天(太和)、華蓋(中和)、謹身(保和)三大殿燒毀。經過十幾年的興建,舉全國民力,盡國庫財力,他剛在正月初一登殿慶賀,時過百天,皇宮大火,遭火焚毀。永樂帝雖對外發布詔書,表示自責,但對內的殺戮,沒有停止。
永樂帝的後宮,除“二呂案”外,還有“殉葬案”。
“殉葬案”是殘暴的血案。歷史上酋長、帝王死後殉葬,事例之多,不勝枚舉。但到了明朝,已經進入十五世紀,竟然還有黑暗的殉葬制。
皇帝死後,妃嬪殉葬。明太祖朱元璋死,有妃嬪14人,俱身殉從葬。如李賢妃聰明俊秀,知書識禮。朱元璋病重,對守護在身旁的李賢妃說:“你十幾年來與我朝夕相伴,我實在離不開你。你把兩個哥哥喚進宮來,與他們見面,敘兄妹之情。”李賢妃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心裡一酸,站起身來,躬身一拜,轉身而去。不一會兒,太監奏報:“李娘娘懸樑歸西了。”明洪熙帝僅在位一年,死後有四妃從葬。明宣德帝在位10年,死時有十妃從葬。同樣,清初努爾哈赤死,有大妃阿巴亥(多爾袞母親)等三人殉葬。明清皇帝死後妃嬪殉葬,最為殘酷的是永樂帝。
30多位妃嬪、宮女等,臨死之前,被集合在乾清門內庭院的案桌前,已擺好了送行宴席,被賞一頓酒飯;爾後,被引向停放大行皇帝梓宮(棺槨)的乾清宮內,立在案旁啜泣。這時大堂已安設許多小木床,殉葬的宮人,在床上立着,放聲大哭,聲震殿堂。她們被迫把頭伸進吊好的繩套里,站在旁邊的宦官將床一撤,這些宮人便“升天了”!就連最受寵愛的韓氏和崔氏也在其中。韓氏臨死前,呼喊着自己的乳母說:“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聲未絕,床已撤去。殉葬者家屬被稱為“朝天女戶”,受到優恤,父兄陞官,輩輩世襲。殉葬者也會得到好聽的謚號,並被葬入皇陵,但這無法掩蓋殉葬制度對生命的野蠻絞殺。明初宮人殉葬的制度,直到明英宗遺詔中才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