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文化之鬥茶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燦爛多姿、影響廣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還被列為世界上近千年來影響全人類生活的100件大事之一,並占居第28位。而千年前的中國正處於北宋時期,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鬥茶藝術發展和鼎盛之時。
北宋時期,隨着經濟的繁榮和文風興盛,茶的品飲由唐之煮茶演變為點茶,點茶在娛樂方面又進一步發展為鬥茶。
特定的社會背景
北宋時期,海內晏然,統治者實行了重文輕武向文人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擔任了一定職務,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在當時安定的背景下,這種優厚的待遇、清閑的生活,刺激了對茶藝的進一步探討,茶藝的發展又為生活增添了閑雅的情趣。二者互為因果,便是鬥茶風行的內在原因。
北宋茶葉的生產和運銷是官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而京城開封則是一個茶葉加工和銷售集散地。當時由於南方官員、商人、士兵、水手及其他雜工在京者甚眾,使飲茶之風迅速在各階層盛行。
鬥茶之法起源於晚唐五代時期的建州,時稱“茗戰”,入宋後有點茶之名,北宋初年這種民間鬥茶習俗在社會尚未達到廣泛流行的地步。北宋中期,擔任福建路轉運使的蔡襄,專門對建州地方的鬥茶進行精心的研究,撰寫了《茶錄》一書,專講鬥茶時對茶的加工要求、鬥茶的工具和方法等,從而為鬥茶的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宋晚期,徽宗皇帝趙佶更進一步精研鬥茶藝術之道,著《大觀茶論》,號召“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在他們的倡導下,上行下效,於是鬥茶風靡朝野。
宋代以文立國,文人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重要,由於文人的參與,大大助長了風雅茶事的流行,有力地宣傳了宋代茶文化。眾多文人雅士、社會名流留下了許許多多有關描寫鬥茶且又耐人尋味的詩詞。
如:黃庭堅《西江月·茶》:“兔褐金線寶碗,松風蟹眼新湯。”
蘇東坡《月兔茶》:“君不見,鬥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晁沖之《簡江子之求茶》:“人間此品那可得,三年聞有終未識。”
文人的參與,客觀上起到了推動飲茶風尚的發展和鬥茶的興起。
尚茶的風氣
縱觀歷史,北宋京都開封曾是全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中心,宋代茶風、茶道盛行天下。作為中國歷史上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上承唐五代,下啟明清朝。宋人以茶為雅,以擁有上品茶為榮的風氣盛行於宮廷和全社會,從而為鬥茶的形成和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發展空間。
考究的用具
飲茶藝術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配套的茶具,由於唐朝茶貴綠,而宜青瓷茶具,至宋因茶貴白,而獨宜黑釉茶具,建窯黑釉茶盞應需而生,為鬥茶的形成與繁榮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在這裡着重談一下建盞黑釉茶碗作為鬥茶用具的優越性。
一是造型奇特。各式碗盞規格以中小型居多,適宜茶水飲量。造型口大足小,使茶末易於沉澱和倒渣。質量上乘的束口茶盞,口沿與腹部交接處的內壁有一道環繞的凸圈,正好能約束茶湯的量。使湯水的分量控制在凸圈以下,還能起到防止外溢燙手和保持湯麵完美的效果。
二是胎體厚重。鬥茶須先預熱茶盞,點注后也要保持一定時間的溫度。建盞胎骨厚重,可增強隔熱效果,能保持茶湯的溫度。
三是釉色美觀。宋代茶餅碾成的粉末呈鮮白色,點茶后產生白色泡沫,在建盞黑釉的底色襯托下,黑白分明,令人賞心悅目。
無窮的樂趣
鬥茶創始於建安一帶的民間,由於它的技巧性強,趣味性濃,迅速被人們所接受。為了取得鬥茶的最佳效果,人們在使用工具、原料製作、鬥法技巧上都精益求精,使鬥茶逐步發展為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美。鬥茶時所出現的白色湯花與黑釉茶盞爭輝的直觀景象,令人賞玩不已。還有鬥茶時盞面的湯花保持得是否持久,直到花散水出,先出為負。這種等待的過程使人產生一種希望和期盼,負者找出不足為下次比賽留下希望,勝者分享成功的喜悅。故而當人們通過鬥茶品茗進行物質消費的同時,也有精神的享受,心理的愉悅。
鬥茶,對繁榮充實中國茶文化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堪稱中國傳統茶文化中一支絢麗多彩的奇葩。
鬥茶推動了六大茶類的形成
由於當時宋朝人對鬥茶效果所追求的完美程度,而發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白茶,並受到推崇。如:
宋子安《東溪試茶錄》中記載:“白葉茶,民間大重……民間以為是茶瑞,取其第一者為鬥茶。”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介紹: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這種白茶從外表到內質均光潤瑩徹,好像鑲嵌在璞里的美玉,世上沒有哪種茶可以與它相媲美。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中稱:“蓋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故合為首冠。然猶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
蔡襄《茶記》中:“王家白茶,聞於天下,唯一株,歲可作五七餅,一餅值錢一千,非其親故不可得也。”
然而在宋以前未見有關白茶之說,自北宋鬥茶的形成后才有白茶之言。由此可得白茶始源於宋代的結論,在一定意義上講鬥茶的形成,成就了中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的白茶。
鬥茶也是評比茶葉的優劣
當新茶制出后,茶農要鬥茶評比,參賽者獻出各自的精製茶葉,烹點后以輪流品嘗的方式鑒別,評定該茶的色、香、味、形的優次等級,決出勝負名次。根據名次,優者選送為貢茶或獲取較高的市場價位。鬥茶為中國古代茶葉的質量優劣提供了標準,同時對茶葉的市場定價提供了參考。
由於宋代的茶葉是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用前,先將餅茶烤酥,再敲碎,研成粉末,然後用茶籮將茶粉篩細,接着將一湯匙茶末置入黑釉茶盞,注入少量沸水,攪拌均勻,再注入沸水,並用竹制的茶筅反覆擊打茶湯,使之產生一種白色的泡沫(稱為湯花),色越白,說明茶葉品質和點茶技藝越高,除此之外還要斗出湯花的盞面保持持久,稱之為咬盞,直到花散水出,先出者為負,后染者為勝。因此通過鬥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茶葉消費,創新了制茶工藝,提升了茶葉品質,並推進、提高了茶具工藝。
鬥茶把飲茶藝術推向了巔峰
鬥茶的發展充實了古代茶文化,豐富了古人的生活情趣。作為當代茶人,我們應借鑒宋人獨特的品茶藝術,倡導古代茶人們所體驗、所記述、所追求的品茶環境和通過品茶所達到的倫理哲學、陶冶情操,提高個人思想道德的崇高思想境界。古今結合,觸類旁通,這樣才能使中國茶文化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有人對日本茶道有所崇拜,實則日本的茶道所採用的就是北宋開封的點茶法,至今從形式上看仍然隱含着宋代茶文化。除日本外,還有朝鮮,在高麗時期,也是採用點茶法,就是把膏茶用磨磨成茶粉末,然後把湯罐里燒開的水倒進茶碗,用茶匙或茶筅攪拌形成乳化后飲用的辦法。由於點茶法的“點”是鬥茶過程中重要一關,勝敗往往在此一舉,所以鬥茶也稱點茶。因而北宋鬥茶也直接影響了高麗茶禮。由此可見,鬥茶的形成不僅是中國茶文化的精華,也是對世界茶文化的一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