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點心”的典故

莆田“點心”的典故

莆田“點心”的典故

莆仙人的日常生活,除一日三餐外,還有多種多樣可以隨時進食的糕餅等,俗稱“點心”。家裡來了賓客,必煮線面、米粉等點心招待。有的山區祝壽,鄰里鄉親有端點心的慣例。產婦坐月子,有“三頓食四頓點心”習俗。街上的小食店(擔)也都稱作“點心店”(擔)。“點心”和人們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

“點心”詞源於唐。宋人吳曾《能致齋漫錄》載:“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後,家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點心””。庄季裕《雞肋編》卷下:”上微覺餒,孫見之,即出懷中遂餅云:“可以點心””。糕餅之類的小食並稱點心。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健啖》“聞健啖,朕歡作小點心相請,如何?”

相傳北宋末年,莆田涵江白塘東墩村(今屬洋尾村)有一布衣,名李富,字子誠,號譫軒。因早年喪父,事母至孝。當年,國家處在多事之秋,而朝廷卻偏安江南一隅,歌舞昇平,權奸誤國。金兵南下,大舉進攻北宋,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趙氏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即下詔勤王。李富聞二帝被擄,中原淪陷,毅然移孝為忠,以赴國難,慨捐家財,在莆方招募義旅三千,稍加操練,備足糧草,擇日率旅乘船,取海道興化灣直航長江前線。途中,李富聞南宋將韓世忠被金兵圍困城中,正臨斷糧之危。李富立即率義旅從水路突入城中,韓軍待李富送來的糧草,堅持到南宋援軍的到來。裡外夾攻,殺得金兵落荒而逃。班師回朝後,韓世忠將李富和義兵舉拔建洲、破大儀、迫使金兵北撤之事奏報朝廷。高宗皇帝封李富為殿前統制司幹辦。後人稱李富為李制干。建炎四年(1130),金兀朮率30萬大軍進犯鎮江。當時鎮守在鎮江的大將韓世忠,在其夫人梁紅玉的協助下,黃天盪一役,殺得金兵死傷過半,金兀朮狼狽而逃。這梁紅玉看到本軍戰士日夜浴血沙場,奮勇殺敵,很受感動,於是便命令部屬烘製各色民間喜愛的糕餅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她的“一點心意”!將士們親昵地簡稱為“點心”。李富和抗金英雄岳飛相友善。岳飛被秦檜害死後,他憤而棄官回鄉,捐巨金修府學,築海堤,建橋樑。他為了紀念工人們的辛勤勞動,就仿效梁紅玉的做法,對他們除工錢之外,還給以“點心”。莆仙人至今對工匠、師傅、幫工、小工都給予享食“點心”或付“點心錢”的慣例。民間把它衍化成日常點心。

莆仙民間待客的點心多以線面(也用麵條)、米粉、蛋為主。正月款待來客或親朋出遠門回來必以此作為點心“接風”。

殷勤待客話“點心”

莆田民間接待客人(俗稱“人客”,一般是指親戚朋友),十分殷勤講究,其中“點心”是必不可少的。若客人是第一次上門,主人會煮一碗線面給客人作點心,碗面上放煎雞蛋或水煮蛋、肉類、香菇、青菜、紫菜、金針(黃花菜)、油炸花生米等,俗稱“點心面”;若是遠客上門時,則要先清煮雞蛋拌白糖后再煮“點心面”;日常生活中除一日三餐外,還有多種多樣可以隨時進食的糕餅等,俗稱“點心”;有的山區祝壽,鄰里鄉親也有端點心的慣例;產婦坐月子,有“三頓食四頓點心”的習俗;對工匠、師傅、幫工、小工等主人也有給予享食“點心”或付“點心錢”的慣例;就連街上的小食店(擔)也都稱作“點心店”(擔)……可見,“點心”和人們的生活有着密切聯繫。

其實,“點心”一詞由來已久,最早源於唐。據《唐書》記載:唐鄭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同書又引周暉《北轅錄》云:“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由此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吃早飯一般又叫吃“早點”,顯然還保留着“點心”與早晨飲食有關的意義。庄季裕《雞肋編》卷下:”上微覺餒,孫見之,即出懷中遂餅云:“可以點心””。即糕餅之類的小食並稱點心。

關於“點心”這一名稱的由來,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一說是南宋將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很受感動,於是特地傳令部屬烘製各色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其“一點心意”。從那以後,人們便將各種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點心”在我市民間流傳很廣,這一充滿人情味的獨特民俗風情,體現了莆仙人民殷勤好客、注重禮儀的傳統美德。林夕

莆仙民間“點心”習俗

“點心”是指飯前或飯後的小量餐飲,其種類豐富多樣。在莆仙民間,“點心”成為司空見慣的一種小吃。但是,莆仙人所說的“點心”有着特殊的意義,包含一種親友之間來往的禮儀行為。

一般說,人家要到親戚、朋友家登門造訪,主人就得客客氣氣地招待喝茶,或吃水果、瓜子等。這樣主人還覺得招待不周,特地去煮“點心”,通常是煮線面、米粉,或者是雞蛋、鴨蛋、湯圓等等。可是客人必須接受主人的盛情厚意,肚子再飽,也得坐下來品嘗幾口,表示有禮貌接受對方的禮儀。其間,主人不時手持筷子往客人碗上擠壓,並口口聲聲說“要吃乾淨”、“都給吃掉!”、“別客氣,路子這麼遠,肚子會餓的……”,客人總覺得尷尬,難為情。一會兒,客人放下筷子,離開桌子。這時主人手忙腳亂,硬要客人再吃幾口。客人大概只吃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點心”碗上面的花生、紫菜、肉類、青菜、黃花菜等等,只吃一點點,不敢全給吃光,唯恐不禮貌。這時,主客磨蹭了一陣,最終主人還得把點心端到廚房裡,放在鍋子里,待客人走後,端給孩子吃,孩子們喜出望外,虎圇吞棗,吃得津津有味。稱為“吃福余”。

主人煮“點心”,亦有煮蛋。一般煮四個,客人只吃兩個,剩下一半,表示客氣,肚子再餓,亦不能給吃光。莆仙民間叫“留碗底”,這並非嫌煮不好吃,是一種禮貌行為。煮“點心”時,如果是男的客人,主人還得備有酒。以前農村一般家庭,一年煮“點心”多達上百碗,表明來往多、客人多、門庭若市。這從某種意義來說,說明主人好客,朋友廣通四面八方,交友多外交好,視為一種光榮。過去,人家請來醫生登門診病,也得煮“點心”,主人要煮米粉。因為米粉煮熟后脆弱、鬆軟,意為“脆脆蔥”。亦就是說,醫生給病人看病,藥到病除快帶康復。春節期間,煮“點心”必須煮線面或打面、機面,意為長壽,情意綿綿;親人祝壽,煮“點心”一定要線面。人家孩子考上大學,將要動身遠行,或者青年人應徵參軍入伍,親人煮“點心”表示祝福,應當煮蛋湯,表示順利圓滿。

人家建造房子,或者裝修、做傢具等,雇泥匠、木匠,下午三點許,必須煮“點心”給工匠吃。這種情況就靈活,線面、打面、粉面、米粉、白米果等均可以。工匠們重體力勞動,下午“點心”當作飯用,一般都吃完,還得再打半碗。近年來,人家僱工匠做工,備有“點心”充饑,通常是饅頭、糕點、麵包等之類。人家華屋落成,主人煮線面一碗,稱為“爐歸面”,即工程竣工“點心”。莆仙人婦女分娩坐月里,每天要多餐多飲,稱為“九十砂鍋,一百八十碗”,就是說一天要三餐三“點心”。有的人貪吃懶惰,被人家唾棄,罵其“三頓吃,四頓點心”。其實,一般的人一天三餐就足夠,除非晚間忙碌工作加班,吃個“點心”。現在街道上有許多擺攤夜宵,就專給那些夜間工作加班的人提供餐飲服務。據說,夜間吃點心會導致加重胃腸消化負擔,工作到十點左右休息,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許多胃病的人,就得少吃多餐,成為習慣。

農村農忙期間,農民們勞動強度增大,體力消耗,除三餐之外,還得加上“點心”充饑。這種農忙“點心”就隨人家的方便,品種多樣,有的甚至將午餐的剩飯再煮熟,就當作“點心”,比較簡易,以吃飽為主。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