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故:懸壺
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聽到“懸壺濟世”一說,有人說“壺”疑由“葫”同音,因為在古代葫蘆是行醫的招牌,所以由此而產生的諧音。其實關於“懸壺”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典故。
中醫典故:懸壺
在《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記載:“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見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后隨翁去,學仙未竟,“遂能醫療眾病,鞭撻百鬼。”唐代陳子昂《感遇》詩:“曷見玄真子,觀世玉壺中。”
後世稱行醫為“懸壺”。“玉壺”、“一壺”、“壺中”者,皆本義於此。以此命名者有韋宙《玉壺備急方》,清代楊風庭的《一壺天》、清代李晴川的《痘疹壺中天》。
後來流傳至今的“懸壺”就由此而來,可見中國文化、中醫 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