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玐蠟子巷
玐蠟子巷,北起河坊街中段,南塞,是一條長約75米,寬僅2.5米的小巷。南宋時,這裡稱康裕坊,因是宋代“八作司”官署所在地,故俗呼八作司巷。
據專家考證,八作司是宋代將作監下屬的一個機構。將作監掌管城廓、宮室、橋樑、舟車的繕修事務,南宋時歸屬工部。其中八作司是八個小辦事機構。即泥作、赤白作、桐油作、石作、磚作、瓦作、竹作、井作等八作。“作”,相當於一個專門的作業坊。
明代時,在八作司巷內建有戚武毅公祠,這是杭州人民為紀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而建造的,后圮廢。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浙江參將后,招募剽悍的義烏兵三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操練,具有相當強的戰鬥力。該軍在抗倭作戰中九戰酒捷,使“戚家軍”聞名天下。隨後,戚繼光又率軍轉戰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為解除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立下漢馬功勞。明隆慶初年,北方邊警不斷,戚繼光調任北邊,又為邊關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戚繼光的抗倭事迹在杭州人民中廣泛流傳,一直深受人們的稱讚,並把清河坊原宋八作司改建為戚武毅公祠,以作紀念。
後人張鉽拜祭祠廟是,寫有《康裕坊謁戚武毅公祠》一詩以吊之:“大廈全憑一木支,將軍報國尚堪之。劇憐病卧無葯醫,崇祀空傳八作司。”
明代以後,杭人將巷名音訛八桌子巷、八足子巷及現呼為玐蠟子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