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何吃年糕
春節為何吃年糕
我國很多地區都講究春節期間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漢代時,人們稱米糕為“稻餅”、“餌”、“糍”等。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在古食譜《食次》中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好,然後切成核桃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製成糕的方法也很早。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粘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製作,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也有糯米那樣黏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大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黏,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們慶祝豐收的美食。
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黏黏糕”的諧音而來的。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