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易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易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源出有易氏,以河為氏。
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縣境,匯合後入南拒馬河,東南流注大清河。相傳黃帝時代有一支遊牧部落有易氏活動於易河流域,經歷堯舜、夏商,有易氏仍活躍在華北地區。有易氏的後裔以易為氏。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2、源出姜姓。
炎帝族姓姜,其後裔太公姜尚輔佐周文王滅商,西周初被封在齊,史稱齊太公,也稱姜太公。齊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齊桓公時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後裔以字為氏。易牙為齊桓公饔人,擅長調味。饔人為掌食之官,有內饔、外饔之分。饔、雍古為同一字,因此,齊國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姜姓易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3、源出姬姓。
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畢萬被封在魏,是戰國時魏國的先祖,其後裔中有食采於冀州東境的易水,子孫以水名為氏。又,戰國時燕國有易邑,在今河北雄縣西北,處於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匯下游西南岸,或居於北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為氏。姬姓易氏的歷史有2400年。/古典星座網/suanming/huangli/
4、出自外族的改姓。
外族血液流人易姓主要發生在明、清之際,雲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區的土著的易姓,原先來自內地的漢族,後融入到土著中,成為土著中的大支系。今雲南、四川一帶多易姓,應與西南的易姓土著之間互有基因的流動有關。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余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易氏從易水發源後,戰國時首先聚居於太原郡;晉惠帝后,又有聚居於濟陽郡者,故易氏先後有太原郡和濟陽郡兩個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兩個堂號,即太原堂和濟陽堂,其中太原郡及相應的太原堂影響較大,,當代易氏絕大部分都說屬太原堂。
1。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濟陽郡:
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晉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至山東東明南境。
【堂號】
易氏的堂號,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濟陽堂外,後來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純孝堂,植栗堂,慶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純孝堂,慶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瀏陽晉代湘州別駕易雄,曾被封為忠愍侯,瀏陽易氏後裔的堂號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狀元易重,因他在唐會昌五年,先考中榜眼,複試升為狀元,易重"一春攀摘兩重枝",門第重光,其後裔的堂號為"重桂堂"。
3。純孝堂\植栗堂
江西上高縣宋朝進士大名府兵曹參軍易延慶,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生出紫芝玉芝;後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純孝堂",或"植栗堂"。
4。慶源堂
湖南寧鄉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曾於南宋開禧年間纂修易氏通譜<慶源集>,其後裔的堂號為"慶源堂"。
四、易姓血型:
易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占35.5%,A型占30.3%,B型占26.1%,AB型占8.2%。
五、當代易姓的分佈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0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佔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
易姓在人群中分佈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占當地人口的人口一般在0.3%—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