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哈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的名字
哈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二。
1、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蒙古族
源於回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的後裔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達達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哈達部
源於滿族
2、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鄂溫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哈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元、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哈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長葛郡、金山郡。哈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哈姓來源待考。現如今唯一的猜測就是哈氏起源於少數民族。在蒙古族、回族中,哈氏並不少見,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漢族氏與他們族人通婚氏引入漢族的。明時,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們多生活在遼寧省開原南哈達河邊,因此子孫們就以河名為姓氏,多為“哈”氏。據《正字通》載:“楊慎《希姓錄》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古典星座網/suanming/quming/
哈姓起源於中亞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都元帥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別是北宋神宗年間進入中國的布哈拉王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和孫子。在元代的中高級官員中,還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兒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餘人。在明代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衛指揮使)、哈直(安慶衛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將)、哈斯哈(潼關副將),以及隨同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過總兵。
另外,先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的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均為通議大夫、一等待衛。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進士,曾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由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國興病亡後入祀紫光閣昭忠詞時制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回族人物誌》)哈姓回族主要分佈在河北、江蘇、湖北和西北等地。哈姓望居長葛縣(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
三、郡望堂號
郡望
長葛縣:春秋時期鄭國置長葛邑;秦朝時期改為長社縣,屬穎川郡。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為長葛縣,唐朝時期隸屬於許州,至清末不變。民國初期屬開封道,以後開封道撤,直屬省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葛縣一直屬河南省許昌專區,1986年後改為許昌市轄縣,一直至今。
金山郡: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勒泰地區,漢義“金山”,源出古突厥語“altai”(金子),漢譯有“阿爾泰”、“阿勒泰”兩音。
堂號
長葛堂:以望立堂。
金山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