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 免費起名大全 | 每日一簽 |

雷姓的來源

現在的位置:靈狐算命 - 免費算命 - 姓氏起名
姓氏起名

雷姓的來源

雷姓的來源

“雷”姓是中國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個歷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裔孫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叫雷。在黃帝率領炎黃部落聯盟戰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鎮,方山古亦稱龍山,是華夏民族,華夏族裔生息繁衍的發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團(諸侯國)。其後裔子孫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國為姓氏,複姓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在方雷氏的後裔子孫中,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兩支,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雷氏,也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方氏。

該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們共尊方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殷紂王寵臣雷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在殷商王朝時期,紂王身邊有一個寵臣叫雷開,對紂王忠心耿耿,儘教唆紂王肆意歡樂。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後,在雷開的後裔子孫中,有延續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雷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遠古時期有個人叫雷公,他精通醫術,是一個名醫,被任命為“巫”,即醫官,掌管天下巫醫。他還曾與黃帝一起討論醫學理論。

在雷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延續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即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南夷,出自東漢時期南郡潳山蠻,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東漢末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改姓為雷。潳山蠻,是東漢王朝統治者對原戰國時期楚國國人的一種稱謂,其民族成分實際上十分混雜,由若干群體組成,但其聯盟酋長被一致稱作“雷遷”,就是首領的意思。在東漢末期,潳山蠻廣泛居於今湖北省的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以南境地,即東漢時期的南郡境內,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領之官稱為姓氏,稱雷氏。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蠻起而反之,隨即被武威將軍劉尚率軍鎮壓,之後徙其族人七千餘口置於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蠻在其後被改稱為“沔中蠻”。潳山蠻後逐漸遷徙至嶺南地區,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別融入了當地的苗族、瑤族、彝族、侗族、畬族、壯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並將姓氏帶入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衍至今。

該支雷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地區。

源流五

源於氐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前秦國氐族雷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東漢末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南安羌改姓為雷。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苻氏集團中有一部“南安羌”,為前秦國的核心部族之一。實際上,“南安羌”並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國大司馬雷弱兒。

雷,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氐族中一個部落的名稱,早先游遊牧於青海、甘肅一帶,後來以部為氏,漢化即稱雷氏,後皆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稱雷氏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語“胡爾”的音譯,是一種創始於北方民族,史載中最早名的絃樂器名稱。在元朝時期的宮延音樂中,忽雷也是主要的樂器種類。在史籍《元史·禮樂志》中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三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其中所稱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種弓弦摩以發音的樂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龍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瑪特爾頭”是比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龍,面似猴,猙獰可怖,象徵一種鎮壓邪魔的神物。後來,人們將忽雷的演奏者稱為忽雷氏,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稱單姓雷氏者。[ 古典星座網 ]

2.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源出南匈奴貴族劉氏集團,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等地。蒙古族、滿族留佳氏,在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雷氏、劉氏等。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等的記載:

1.金國時期,就有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為氏,稱阿典氏,滿語為Akjan Hala,漢義“雷”,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來在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嚴詔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即改單字漢姓為雷氏、戰氏等。

2.滿族烏嚕氏,亦稱烏祿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雷部,滿語為Uru Hala,漢義“寡蛋、松籽殼”,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雷氏、趙氏。

雷姓的遷徙分佈

雷氏是一個歷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先秦時期,雷姓活動限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史書上很少有記載。直到秦漢,雷姓東遷安徽、江西,開始在東部發達起來,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晉南北朝是雷姓發展的重要時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蠻中雷姓的興起和漢化,陝甘寧地區和川鄂地區成為雷姓的重要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馮翊雷氏望族。唐宋時期,雷姓除繼續在西北發展外,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成為主流,到明朝時,雷姓的重心向南和東南移動,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於贛閩地區。

在晉以前,雷氏已分佈於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煥的後裔現仍廣泛分佈於江西豐城、南昌、吉安、贛州等地,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間,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發展,已散播至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宋代時,雷氏分佈更為廣泛,今江西、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漢族大姓之一。但是,並非只在漢族中有雷氏,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雷氏,有許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國時前秦大司馬雷弱兒即是南安(今甘肅隴西)羌族人。遷徙至原楚國境內的雷氏,東漢時有雷遷,被稱為南郡“潳山蠻”。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畬、壯、黎、布依等族。瑤族雷氏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佈相當廣泛,例如廣西的臨桂、靈川,湖南的城步,廣東的博羅、海豐、雲浮等縣都有瑤族雷氏居民。

宋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當時雷姓第一大省是陝西,約佔全國雷姓總人口的53%。雷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甘肅,這二省雷姓大約佔全國雷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佈於江西、四川、河南、廣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陝甘、江西兩塊雷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長率為負值。面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動於北方地區,自然遭到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福建,這三省雷姓大約占雷姓.西、四川、湖北、陝西,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總人口的30%。宋元明期間,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由西北向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贛湘閩、西北晉陝川兩大塊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雷姓的人口已達到300餘萬,為全國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萬增到300餘萬,增長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陝西三省,大約占雷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佈於湖北、貴州、河南、福建、廣西,這五省區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為當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總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東南部向西北、西部強勁地回遷,雷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移動。全國形成了西北陝西、西部川鄂貴湘、南方福建三塊雷姓聚集區域。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渝、湘黔桂、雲川東部、甘肅東部、晉豫西部、鄂贛粵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6%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1.7%,居住了大約56%的雷姓人群。在雲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內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龍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東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廣東東部和南端、台灣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一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8.8%,居住了大約20%的雷姓人群。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4 算命網站 (v.8s8s.net) 雷姓的來源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