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道下馬陵的傳說
西安古道下馬陵的傳說
在老西安,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南大街為什麼短於其它三條大街。這裡面有個傳說。這個傳說與下馬陵有關,與漢儒董仲舒有關,甚至與神話傳說里的董永有關。同時,在傳說里也揭示了明洪武年間秦王朱樉“不喜儒生儒術”的荒唐形徑。老西安民間的敘事體例里,往往在一個傳說里兼收並蓄地講敘幾個朝代的人物故事,以歷史典故相映相襯,逐漸逼進故事的核心。有些老西安民間傳說甚至從神話講起,然後自然通脫地扯出對歷史人物本真本份的是非評判。
董仲舒像
下馬陵的傳說,在老西安民間流傳了好幾百年時間,但依稀保存着老西安口傳敘述的特點。我很喜歡這種“敘事養題”的敘述方式,它有遠通近控的妙用,也有觸類旁通的功效,很合乎“講故事”的傳統敘述法則。在老西安民間,蘊藏着許許多多講故事的能手,他們可以把平常人物的平常事件,講敘出與神傳仙話的自然連繫。
傳說西漢時期,書生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為財主當長工,苦度時日。董郎的正直與憨厚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遂私自下凡與他結成恩愛夫妻,並生下了一個聰明可愛的胖小子,起名董仲舒。後來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此事,盛怒之下,王母娘娘差遣天兵天將把七仙女強行押回天宮,留下董永父子在人間相依為命。董永由於思念妻子七仙女,再加上財主的盤剝與欺榨,身體日益衰弱,勉強把兒子董仲舒拉扯到十二歲,便一命身亡。無奈之下,幼小的董仲舒也以賣身葬父的形式,安葬了父親。
還好,收買董仲舒的是一戶姓王的善良人家,王相公夫婦不但給他吃得飽、穿得暖,還供給他讀書。王家沒有兒子,就把董仲舒當親兒子養育,還專門聘請關中鴻儒教授董仲舒詩文。董仲舒天資聰敏,因而學習起來長進很快,不幾年就取得了功名。董仲舒對經書、史書頗有研究,22歲就撰寫了《春秋公羊傳》等儒學名篇。學成之後,董仲舒來到長安,深得漢景帝喜愛,被提拔為博士。但由於竇太后喜好妖言惑眾之士,鄙薄儒術,因此董仲舒一直不被朝庭重用。
董仲舒為人剛正不阿,也不喜阿諛奉承,於是被姦邪小人所忌恨。但董仲舒深得城中學子敬重,因為他學識淵博,講學時理路通明、闡釋清晰,使學子一聽就懂。由於董仲舒的人品文問皆高,所以漢代的儒林學士也把他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對待。不久,漢景帝駕崩,兒子劉徹繼位。漢家江山進入了武帝時代。漢武帝聽說董仲舒才德兼備,便升他為江都相,並採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學治世思想。
次年,董仲舒以江山社稷為重,大膽揭露“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實,因此,徹底得罪了朝庭的大批貴族。他們借口董仲舒寫的《災異記》一書有影射朝庭之意,把董仲舒投進了大牢,判了死罪。臨殺頭的時候,漢武帝才下詔赦免了董仲舒。自此,由於朝庭群小的嫉妒和饞言,董仲舒再也沒有被漢武帝重用。董仲舒退隱鄉野、歸志林泉,終日閉門著書,直到無疾而終。董仲舒自幼家貧,加上為官清廉,沒有絲毫產業和積蓄。董仲舒死後,儒生們才發現,他窮得甚至連一口薄皮棺材都買不起。
下馬陵風景
城裡的漢儒及他的弟子們集資為董仲舒治喪。漢武帝得知此事後,倍受感動,更有感於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為漢家江山永固立下了“漢馬功勞”。所以,漢武帝親自為董仲舒踏斟墓地,選擇了秦代遺留下的“宜春苑”做為董仲舒的墓地,並在這裡為董仲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在董仲舒墓前依漢家江山的祖治修建了董子祠,並詔告天下,董仲舒享百代香火。
一天,漢武帝出城狩獵,路經董仲舒墓園時,出於對一代鴻儒的愛戴與尊敬,還離墓園有三十丈時,漢武帝就翻身下馬,凈心凈手,步履而過。隨行的大臣和護駕也都跟着漢武帝步行而過。從此,董仲舒墓園周圍的這塊土地,就被人們稱作“下馬陵”。並且形成了一種制度:凡過往的官員、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馬步行而過。
隋文帝建大興城和唐高祖建長安城時,都把“下馬陵”留在了城內。可是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定都南京,封他的次子朱樉為“秦王”治關中。秦王重建長安城,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城。秦王推崇武治,不喜儒生,不尊儒術,所以下令縮短南城距離,把“下馬陵”驅逐出城。秦王動用了數十萬苦役修筑西安城,耗時整整十年的時間。誰知第二天秦王登城巡行,發現“下馬陵”和陵前的祠堂又“跑”到了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