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鳥的故事
棒槌鳥的故事
在完達山脈的原始森林裡,有一種喜食人蔘果實頗受放山人崇敬的鳥——棒槌鳥。哪裡有棒槌鳥的鳴叫,哪裡就能挖到人蔘。
按挖參人的風俗,進山挖參稱“放山”,挖參即“挖棒槌”。棒槌鳥顯然是和人蔘有着不解之緣的鳥。那麼,棒槌鳥究竟是什麼鳥?它的叫聲什麼樣?有的資料說,很多放山人也未曾親眼看到。甚至有人斷言:棒槌鳥根本不存在,如鳳凰一樣純屬民間傳說。這就使人們對棒槌鳥的認知撲朔迷離,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其實不然。
烏蘇里江畔完達山余脈有個叫獨木河的小村落,住着一戶放山人家,祖孫三代挖參。主人周敦學今年87歲,從事挖參行當已有60年。他的長子周輝成60歲,從18歲起跟隨父親放山,他和父親及弟弟在山裡都曾親眼見到過被譽為仙鳥的棒槌鳥,對棒槌鳥的叫聲更是耳熟能詳。周輝成介紹:棒槌鳥有兩種,一種稱之為:“王乾哥”,長約20多公分,淡黃泛綠色的胸脯,脊背呈灰色,鳴叫時多棲息在樹的頂端,發出清脆、悠遠的“王乾哥”的呼喚聲。另一種棒槌鳥叫做“李五”,周輝成本人未曾見過,聽老放山的父親說,早年偶爾見過幾次。其特徵是:比烏鴉顯着小,頭部呈黑色,腹部灰白,羽翼間雜有白色,叫時發出“李五”、“李五”比較低沉的聲音。但山裡人卻極少有人見到。為什麼棒槌鳥會發出這兩種奇特的叫聲呢?
東大山裡流傳着這樣一則民間故事:從前有兩個人是把兄弟(王乾哥、李五),親娘生的叫李五。一日,兄弟倆放山時走迷了路,最後李五僥倖回來了。為娘的一看親兒子回來了,王乾哥未歸於心不忍,就催促李五再度進山找尋,結果倆人終不得歸餓死於深山老林,變成了兩隻棒槌鳥。叫“王乾哥”的鳥就是李五,叫“李五”的鳥就是王乾哥。因為李五尋找王乾哥心切喊聲頗頻,而王乾哥的回應則相對少。所以,現在放山人白天在山林中聽到棒槌鳥發出“王乾哥”叫聲的居多,聽起來聲音格外清脆、寥遠,而發出“李五”叫聲的鳥就相對少,聲音也很沉悶。只有放山人露宿森林在夜深人靜之時,才能偶爾聽到幾聲。
周輝成說:他們放山時經常聽到棒槌鳥的叫聲。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次,祖孫三代人在大山裡挖參時,就是循着棒槌鳥的聲音,在獨木河村山南坡挖到了一苗二兩多重的五品葉山參,賣出了好價錢。
虎林、饒河兩縣交界有個叫五林洞的地方,到了那裡你就會看到參天的古木,就等於進入了茫茫的原始森林。這兒和獨木河相距僅有百十里。八十年代初,我的一位司機朋友到山裡拉木材時,就在這裡遇到一位以采山、放山為生年屆古稀的老婦人,津津樂道地談起自己的祖上早年就曾飼養、馴化過棒槌鳥。經過馴化的棒槌鳥放飛捕食完昆蟲,仍能按主人的口哨聲飛回籠里。放山時就拎着鳥籠,待抵達適宜山參生長的環境時,打開鳥籠,棒槌鳥就能尋覓到人蔘果的蹤跡,除了美美地啄食飽餐一頓,還會發出啁啾的呼喚聲,引導主人採挖到山參。
當然,這個故事迄今已無從考證。但從另一面仍能印證棒槌鳥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並非像有些人那樣想當然地將其視為神話傳說。棒槌鳥在哪裡鳴叫,哪兒就有山參,這是不爭的事實。從老放山的嘴裡,我還聽到一則和棒槌鳥有關的故事。在東大山這個地方,清末時一位放山人在攀爬一株大柞樹採摘巨大的猴頭時,竟出乎意料地發現一苗生長在樹窟窿里的入品山參。原來,那山參就長在樹榦與樹枝相交的地方,內有豐富的腐殖土。是誰將山參種植在樹洞里了呢?
據考證,把山參種籽植入原始森林樹洞里的種參者,很有可能是棒槌鳥。喜食人蔘果實的棒槌鳥,吃完恰巧將參籽便在樹洞里,洞內豐富的腐殖土加上豐沛的雨水和樹漿,給山參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另一種情況,也不排除是松鼠、花栗鼠所為。因為這兩種小動物也特別喜食人蔘果。與棒槌鳥一樣,它們只能消化人蔘果的外皮果肉,而參籽則被排出體外。人蔘籽又特別怪,只有經過鳥、鼠的腹中走一過進行“發酵”才能出苗生長,否則還不出芽。這或許和農民在種植小麥之前經過浸種以提高其出芽率的道理一樣吧?!
距獨木河不很遠的烏蘇里江畔,有一座三百年前由挖參人出資修建的古關帝廟。早年,放山人在浩瀚的原始森林裡採挖山參、求財保命。然而,又有誰能否認,這裡面沒有棒槌鳥冥冥之中相扶相幫的功勞呢?!
“棒槌鳥是一種遷徙類的候鳥”,放山人周輝成肯定地說。冬天在大山裡是根本見不到這種鳥的,更聽不到它的叫聲了,因為他們早已飛到南方去了。只有在春暖花開,大森林裡萬木蔥綠之時,大山深處才會響起棒槌鳥深情的呼喚。當然,並不是所有進入原始森林裡的人都能聽得到。
棒槌鳥清脆、高亢、悠遠的歌喉,使大森林充滿了無限的靈光,年復一年給山裡人帶來的是美好的期冀和吉祥!
來自:黑龍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