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
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從1924年拍攝的照片看,建築整潔,布局精練。\"安定真武\"在諸門中頗有獨特風格。安定門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
地鐵10號線上設有安貞門站,因地處老北京元大都的安貞門舊址附近而得名。安貞門與健德門一樣,也是建於700多年前的元朝,是北城垣東面的城門。其得名於《易經》訟卦的“乾上坎下,九四不克訟,復命諭,安貞吉。”元朝被明朝推翻后,明將徐
地鐵1號線上有八寶山站,這可是家喻戶曉的地名。那八寶山到底有哪“八寶”呢?歷來說法不一。一是說因山上曾盛產馬牙石、白堊、青灰、紅土、坩土、黃漿、板岩、砂岩等八種礦物質而得名。二是說因山上的一座寺院里曾藏有法螺、法輪、寶傘
地鐵八通線上的八里橋站,位於朝陽區與通州區交界處,因臨近著名的八里橋而得站名。八里橋本名“永通橋”,因東距通州城八華里而稱“八里橋”或“八里庄橋”。它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橫跨於古老的通惠河上。橋兩側望柱上所雕刻的
八王墳,位於今日北京東四環四惠橋西南側的通惠河北岸。這裡,曾經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濟格。阿濟格,生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與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同為太妃阿巴亥所生。阿濟格從征察哈爾、喀爾喀、
巴溝站是地鐵10號線的始發站,因臨近海淀區的巴溝村而得名。歷史上巴溝附近是個多泉水的地帶,其東南側的萬泉庄一帶更是水源豐富,這些泉水多由南向北而流,注入萬泉河,其中溝渠最大的有八條,人們在水邊台地上聚落成村后稱八溝村。《長
最近,““北宮彩葉節”在北宮森林公園召開”、“一萬五千平方米龍形濕地在北宮森林公園建成”等消息不斷見諸報端。北宮位於丰台西北部,東鄰盧溝橋,南接青龍湖,西連房山區,北靠戒台寺,現已建成距離市中心最近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着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
北新橋站在地鐵5號線上,因臨近傳說中的北新橋而得名。它位於東直門內大街西側,元朝時稱興橋,明代叫絨家務角頭,清宣統年間改稱北新橋。關於這一地名的來歷,在北京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那是燕王朱棣修北京城時,把苦海幽州的
現今政協禮堂南面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衚衕叫劈才衚衕。為什麼叫劈才衚衕呢?傳說這條衚衕的西口,過去曾有座不那麼起眼的小廟。這座小廟坐南朝北。緊接着小廟的東面住着一戶姓霍的人家,這家人很有錢,多少年以來長盛不衰。而霍家附近的鄰
長椿街也叫象來街位於宣武門西側一里左右,原來這裡是明清時代飼養大象的地方。明清兩朝,東南亞一些國家曾帶大象來華,進貢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門內西南城根設立象房和演象所,馴養大象。古代將大象視為太平吉祥的象徵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台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
出東便門,東北方向離城3里,地勢廣闊,土質細膩,向來燒得好磚。多年以來,磚窯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邊的一座大窯,煙囪高聳,遠遠就能看到。所以遠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窯為標記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窯”。
從新街口往北,有街名曰小西天;從北海公園五龍亭往西,有殿宇一座,殿名也曰小西天。那麼,北京有沒有大西天呢?今北海公園北岸,有經濟植物園一所,早年這裡是闡福寺,進門有石池、大佛殿、萬佛樓、後殿。後殿后,尚有大圓鏡智寶殿等。
該街東起前門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長近300米,街道狹窄。舊時曾有\"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繁華市井何處有,大柵欄內去轉游\"的美譽。大柵欄街原稱廊房四條,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都北京
全稱應該是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頭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樓,合起來是因四座牌樓而故名的。但這些宏大的牌樓群,也因交通問題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這些地名的簡稱。,東單、西單全稱是東單牌樓,西單牌樓,“單
北京外城南面三個城門,東邊的那個門,叫“左安門”,俗名叫“江擦門”。這個城門外頭有什麼傳說呢?聽老奶奶說的故事,連大帶小,可是不少,能夠記下來的,也有幾個,先記這一個吧。出了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不到三四里地,有一個地
地鐵八通線上的“高碑店”站,位於朝陽區的東南部,是城區到通州的必經之地,素有“京東第一店”之稱。其得名有三種說法。一是說這裡舊稱“京亭”。按宋洪皓《松謨紀聞》云:“潞縣(今通州區境內)三十里至交亭,三十里至燕。今之高米
解放這多年,不是老北京的人,對許多地方會只聞其名而見不到其實的。從北京市中心到海淀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必經之路是過西直門,但是60年代末以後到北京的人,只知道有西直門這一汽車、電車站名和地名,要找卻無論如何是找不到西直門城
清代,離玉淵潭西邊不遠,有一座大墳頭,人們都叫它公主墳。究竟是哪一位公主的墳呢?相傳,乾隆派人拆明陵給自己修陵寢,劉墉奏本,參皇上一個挖墳掘墓之罪,乾隆無法抵賴,只得准奏,自己定了個發配江南。說是發配,實際上是一不穿罪
從蘋果園乘1號線東行,第二站就是古城。這一地名有些名不副實,叫“城”並無“城”。早年間這裡因臨近西山而被稱為西山村。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李自成率領義軍攻打北京城。一天夜裡,他們來到今天的古城村一帶,見西邊隱約有一
地鐵5號線設有“和平里北街”和“和平西橋”兩站,皆因臨近京城著名的“和平里”而得名。“里”是我國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處。和平里位於東城區北部,1954年這一帶準備成立兩個街道辦事處,正好當年在北京召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
大北窯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樓”,此處有一呼姓財主,蓋了樓(也就2層),高高地俯視低矮的民居,久之成為附近的地標。被過往行人將此地稱為“呼家樓”
護國寺是北京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元代。原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國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壽,曾對寺
地鐵10號線上的海淀黃庄站,是與建設中的4號線的換乘站,因臨近海淀黃庄而得名。北京地區稱黃庄的地方有數十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黃庄”本稱“皇莊”,源於明洪武年間,發展於永樂初年,迅速增長於弘治年間。明朝時的土地分為官
元代為了加強大都的漕運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名為積水潭。積水潭曾經是漕運的總碼頭,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從元代起,來自暹羅、緬甸的大象,就作為運輸工具和宮廷儀仗隊使用,在夏伏之日,馴養
燕京八景之一的“薊門煙樹”在金代稱為“薊門飛雨”至明代始稱今名。春秋戰國時的燕國,以薊城為國都,古稱薊城為薊門。對薊城的始建之地,眾說不一,歸納起來,以下幾種說法較為集中:①廣安門以西、蓮花池以東;②宣武門、和平門一線
地鐵10號線上的健德門站,因地處老北京元大都的健德門舊址附近而得名。說到健德門的歷史,已有700多年。元朝修建大都城時,在北城垣上設了兩個城門,其中西北面的叫健德門,取意於《易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該城門是元
地鐵八通線上的“九棵樹”站,位於通州城區南部,關於這一地名的由來,有兩種“版本”。一是說“九棵樹”在清代時形成村落,最初只有趙、張、金、苗四姓,因該村位於進出通州城的大道旁,從村口至舊城南門的路邊共植有九十九棵樹,所以
在北京人們都知道,東直門外有個有名的地方,叫酒仙橋。那麼,酒仙橋的橋在哪兒呢?它就在酒仙橋路中端橫跨東壩河的河面上。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路和橋都是現代修的,而古時候,這裡有一座大石橋。石砌的橋墩,石板鋪的橋面,兩邊還有
地鐵5號線有“立水橋”和“立水橋南”兩站,而立水橋站是與13號的換乘站,其站名因臨近京北著名的立水橋而得。明代的時候,發源於西山的清河便流經此地,為了通行方便,人們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橋。但因過往的人員,車輛較多,沒多久,這座
東直門外有條小河,遠來客商的馬車隊來到這裡,經常在河裡給風塵僕僕的馬匹洗涮,洗完的馬匹就在河岸上晾乾身體,故名“晾馬河”,時間長了,就叫成“亮馬河”了。
地鐵10號線上的牡丹園站,因位於海淀區東南部的牡丹園小區而得站名。牡丹園是一個頗有詩情畫意的地名,而牡丹花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文化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徵。歷史上這裡曾是元大都土城牆上扒開的一
地鐵1號線有個木樨地站,關於這一地名的來歷,存在許多爭議,主要有四種說法。一說此地明代時種植過大面積的苜蓿,為皇帝的御馬提供飼料。清代成村,稱苜蓿地,民國時被訛化為木樨地。苜蓿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牧草之王”著稱。二說早
國祥衚衕屬東城區安定門地區,是寶鈔衚衕路西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衚衕。衚衕自西向東溝通趙府街與寶鈔衚衕,長220多米。明代,稱“鍋腔衚衕”,清宣統時改稱“國祥衚衕”。國祥衚衕甲2號在衚衕東段南側,街門面北,原為“那王府”一部分,
奶子房名稱的演變根據,昌平區檔案記載:奶子房村成村於明朝中期,在村西北三義廟中的牌匾上寫有村名“馬奶子房村”。在民國期間,村名正式改稱為“奶子房村”。在抗日戰爭時期,屬於敵占區的奶子房村歸屬於河北省昌順縣管轄,解放后劃
南禮士路是地鐵1號線上的一站,東臨復興門,現在聽起來這名子挺文雅,但早年間這“禮士路”卻叫“驢市路”。驢市路的得名源於驢市。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阜成門附近曾設有驢市。那時候去往京西門頭溝等地,交通十分不便,騎驢
出東直門,沿大路向東北方向,經順義、密雲可至承德。出城5里,有一小村,村頭有一小廟,據說供奉的是牛王,故地名“牛王廟”。牛王廟(三元橋)三元橋是首都機場高速到達市區的終點,是三環路上重要的樞紐之一。三元橋也是北京首座三條
十幾年前,潘家園本是北京一個並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幾年來隨着潘家園古玩市場的紅火,這裡便成了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園”之名家喻戶曉。潘家園位於朝陽西南部,臨近勁松小區,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當
蘋果園站是地鐵1號線的始發站,位於石景山中部。可以說在沒有修建地鐵之前,這個地名並不為人們所熟知。其實,“蘋果園”之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相傳明朝的時候,有柳姓太監為了出宮後有個落腳之處,便拿出全部積蓄在此購置百餘畝土地,
前門站是北京眾多地鐵站中客流量最多的一座,因臨近老北京城的正陽門(前門)而得站名。老北京城內外共有16座城門,正陽門是內城的正南門。因北京城坐北朝南,所以老北京人習慣上將南面稱“前”,北面稱“后”,於是將內城的正南門正陽門
三元橋站是地鐵10號線與地鐵機場線的平行換乘站,因地處朝陽區西部的三元橋附近而得名。三元橋位於三環路東北部轉彎處,初建時曾稱牛王廟橋,建成於1984年,是北京市第一個榮獲國家銀質獎的立交橋工程,也是三環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地鐵13號線上的“上地站”,因位於“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東南部而得站名。其實“上地”之名由來已久,地處海淀區中東部,南臨圓明園遺址不遠。早年間因這裡的地勢微見崗丘,相對來說比周邊地區略高一些,形似一個高地,故稱“上地”,意
芍藥居站是地鐵13號線和即將開通的地鐵10號線的換乘站,位於朝陽區太陽宮附近。說到“芍藥居”這一地名的來歷,很少有文字記載。早年間這裡是一個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無名小村,地處元大都北土城北面,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關於“芍藥居
“四惠站”是地鐵13號線和地鐵八通線的換乘站,東面不遠處還有“四惠東站”,均是因臨近四惠橋而得站名。“四惠”是北京地區最年輕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歷史。確切地說,“四惠”所處的位置叫東八里庄。1999年修建東四環路時,在東八
地鐵10號線上的蘇州街站,因位於京西著名的古代商業街蘇州街北段而得名。這條古老的街道南起紫竹院西側的萬壽寺,北至海淀鎮西側,至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視,其母也隨之前往。皇太后時年已六旬
10號線上的太陽宮站,因歷史上附近曾有一座叫“太陽宮”的廟宇得名。關於太陽宮的由來,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清乾隆皇帝一次巡遊路過此地時,正好一輪朝陽從東方升起,給附近的一座村莊披上了一層美麗的金輝。他被如此絢麗的景色所吸引,
原天橋位於天壇西北,南北向跨過龍鬚溝。此橋是皇上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橋,意為通天之橋,故稱“天橋”。原來的天橋是有橋的,明朝在此建有漢白玉單孔高拱橋,以通“御路”。皇帝又稱為天子,天子所走之橋,故叫天橋。這就是天橋一名的
北京西城區北太平庄地區是在元大都時期被圈在城郭以內的,雖然空曠荒涼,但畢竟還算“城裡”。明軍攻克元大都之後,為了便於防守,把北城牆向南縮進了2.5公里,退到了現在護城河的位置。於是,太平庄地區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太平庄
地鐵10號線上有西土城和北土城兩站,其中北土城站是與奧運支線的換乘站。土城是元代大都北城牆和西城牆遺址的一部分,長約12公里,地跨海淀、朝陽兩區。說起元大都城牆的歷史,至今已有700多年。它始建於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十三年(
地鐵13號線上有“望京西”站,因位於望京小區的西部而得名。“望京”之名由來已久,有的說是因望京墩而得。望京墩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當時的明朝正處在戰亂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斷進犯,戰事頻繁。兵部尚書于謙為了加強北京城防,
五道口是地鐵13號線上的一站,據史料記載,這一地名只有近百年的歷史。早年間,西直門外以北地區人煙稀少,以後才有人在此開墾出莊稼地,因多有車馬往來,便人為地走出幾條大道。上個世紀初期,自西直門火車站(今北京北站)由南向北修建
地鐵13號線上的西二旗站,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地名。有人說與清代八旗駐軍有關,其實不準確,其得名應與明代在此地設立的牧馬場有關。據史料記載:明代的軍隊編製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設置“衛”或“所”,其中每個“所”統領兩個“總旗”
“杏壇”的典故最早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里,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里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後來人們就根據莊子的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杏壇遂
地鐵5號線上的“張自忠站”,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地方,因紀念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而得地名。張自忠是山東省臨清縣人,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棗宜戰役”中,率部與日軍英勇奮戰,最後陷入
知春路站是地鐵13號線和即將開通的地鐵10號線換乘站,因位於海淀區的知春路而得站名。知春路南側是知春里,這一帶原是農田及窪地,1980年開始建設新型小區,1990年為了迎接第十一屆亞運會而建成此路,並依知春里小區的稱謂得路名。有關“知
明朝皇帝費了很大的勁建起了北京城,當然要施行嚴格的管理,其中一條重要的規矩:全城要有統一的時間開關城門否則都各行其是,想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開,想什麼時候關就什麼時候關,那還哪有皇城的威嚴啊!當年沒有鐘錶,統一時辰只好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