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傳承千年至清而止因清代嚴禁百姓養馬
馬球傳承千年至清而止因清代嚴禁百姓養馬
馬球,出自波斯,經吐蕃傳入中原后,大盛於唐,一說漢代或已有之,曹植《名都篇》中有詩曰:“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或可為據。
馬球也叫“波羅球”,唐太宗李世民曾得之,但為表示不玩物喪志,將其燒毀。然而,它很快在貴族中流行開來,長安的皇宮中有專用球場,為保證平整,用油澆灌。
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即為此中高手,曾以5人迎戰吐蕃高手10人,取得全勝。唐中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好馬球,唐人打球頗拚命,球杆中還夾帶暗器,有御林軍官因此一目失明,卻帶傷奮戰。
馬球可以鍛煉人的勇敢精神,提高御馬技藝。唐軍在面對游牧民族的壓力時,往往表現優異,常能以少勝多,就是因為騎兵傳統深厚,有一套較成熟的戰法。這套戰法降至五代,即“騎斗之風”。
五代軍人好勇鬥狠,將軍不顧安危,徑直單挑對手主將,朱溫、李存勖均以此聞名,將幽雲16州割給契丹,甘心當“兒皇帝”的石敬瑭也是這樣的狠角色。
可到了宋代,這套戰法突然失靈了。因為宋代面對的西夏、契丹、金國等都是半耕半牧國家,不再是原始的游牧部落,有城池可守,有戰略縱深與戰術配合,再靠單兵突進,往往會被包圍,勇壯無比的楊業因此而亡,名將曹彬10萬大軍盡墨,趙匡胤在契丹軍隊面前同樣無所作為,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后,因孤軍深入全軍覆沒,自己還差點被射殺。
單兵突進的奔襲戰術行不通了,導致馬球的練兵價值下降。宋代作戰,皇帝往往發下陣圖,要求一線將軍按樣採取緊縮陣型,嚴禁隨意突擊,進一步削弱了騎兵的地位。
然而,馬球運動並沒因此消亡,遼、金、元、明時,老北京馬球仍然是重要的練兵手段。遼、金皇室尤其重視。《續文獻通考》記:遼聖宗因“擊鞠無度”而受諫議大夫的勸阻。每年端午節,他召集皇族及各級將領,用上等駿馬從頭到尾加以裝飾,進行擊球比賽。金代每年五月初五的馬球比賽,不僅王公貴族雲集,還讓“百姓縱觀”。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沿襲遼、金、元舊俗,設立了“擊球、射柳之制”,每年端午節和重陽節舉行擊球、射柳活動。《明史·禮志》說:永樂“十一年五月五日,幸東苑擊球、射柳,聽文武群臣、四夷朝史,及在京耆老聚觀……自皇太孫而下諸王大臣以次擊射”。
進入清代后,為壓制民間反抗力量,嚴禁百姓養馬,馬球活動日漸衰微。康熙十年之後漸次開禁,馬球偶爾在白雲觀廟會上出現。由於清代邊患壓力不大,馬球只是作為一種遊戲,沒有真正得到普及,漸漸也就衰亡了。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地方志·體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