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大師—喻皓
木工大師—喻皓
北宋初年,中國還沒有完全統一。當時佔據杭州一帶的吳越國王派人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了一座方形的木塔。當這座塔才建好兩三層的時候,吳越王登上去,感到塔身有些搖晃,便問是什麼原因。主持施工的工匠自信的回答說:“因為塔上還沒有鋪瓦,上面太輕,所以有些搖晃。”可是等塔建成鋪上瓦以後,人們登上去,塔身還是搖搖晃晃。這個工匠一時沒有辦法,生怕被那位吳越國王責備,後來聽說喻皓對建造木塔很有研究,便讓妻子前去請教喻皓。喻皓笑着說:“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只要每層都鋪上木板,用釘子釘緊就行了。”那個工匠照這辦法去做,果然塔身穩定,人走上去不再搖晃了。 喻皓提出的辦法非常符合科學 道理。當各層都釘好木板以後,整個木塔就連接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人走在木板上,壓力分散,並且各面同時受力,互相支持,塔身自然就穩定了,這是整體箱形結構的概念。從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喻皓對於木結構的特點和受力情況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雖然他沒有親臨現場,但依然能準確地指明問題的關鍵,說明他的實踐經驗是很豐富的。
宋太平興國(976~948年)中,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開寶寺11級木塔,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長建築藝術的畫家到汴梁進行設計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並且受命主持這項工程。
為了建好寶塔,他事先造了個寶塔模型。塔身是八角十三層,各層截面積由下到上逐漸縮小。當時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畫家提出這個模型逐層收縮的比率不大妥當。喻皓很重視郭忠恕的意見,對模型的尺寸進行了認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動工。
在廣大勞動工匠的辛勤努力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建成了雄偉壯麗的八角十三層琉璃寶塔,這就是有名的開寶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約合30.72厘米),是當地幾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當時最精巧的一座建築物。可是塔建成以後,人們發現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傾斜,感到奇怪,便去詢問喻皓是怎麼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釋說:“京師地平無山,又多刮西北風,使塔身稍向西北傾斜,為的是抵抗風力,估計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風吹正。”原來這是喻皓特意這樣做的。可見喻皓在搞設計的時候,不僅考慮到了工程本身的技術問題,而且還注意到周圍環境以及氣候對建築物的影響。
對於高層木結構的設計來說,風力是一項不可忽視的荷載因素。在當時條件下,喻皓能夠做出這樣細緻周密的設計,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創造。具說開寶寺它建成后,喻皓曾求度為僧,數月後卒。可惜的是,這樣一座建築藝術的精品,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的一次火災中被燒毀,沒有能夠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