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引水天目山
西湖引水天目山
古時候,杭州城市居民的飲用水主要是井水,城中各井水源多仰給於西湖。早在唐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就在百姓聚集的錢塘門到涌金門(相當於今湖濱一帶)開鑿了相國井等六口井,並在西湖東岸相應地段開闢低於西湖水平面的水口,通過埋入地下的瓦管引湖水入井以供飲用。
南宋淳祜七年(1247年)夏,杭州遇到歷史上最嚴重的乾旱,西湖湖底朝天,城中水井涸竭,一時水荒嚴重,人心惶惶。臨安(杭州)趙知州經與僚屬緊急磋商,選擇錢搪縣尉司(在今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以西)北側地段,開挖渠道溝通西湖和餘杭塘河,引天目山水(南苕溪)經八字橋(今杭州大學前),溜水橋斗門(今體育場路西端)等進入西湖救急。
由於錢塘縣尉司一帶地勢遠遠低於西湖水平面,餘杭塘河水不可能自行進入西湖,為使低水高“流”,當時在引水渠道上自北向南按地勢升高,逐段築成一道道水壩,每壩用“車”運水而上,在尉司衙門邊注入西湖。城內水口重獲水源,水荒得以緩解。
南宋的“西湖引水工程”,與今日從錢塘江引水入西湖補充水源無論目的還是規模均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不失為一項有益於居民百姓的舉措。遺憾的是,由於史籍記載過於簡略,當年運水而上所用的“車”,究竟是至今尚能在山鄉水田偶見到的龍骨水車呢?還是別的什麼功能不凡的運載工具,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