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打了個盹兒(二)
倉頡打了個盹兒(二)
倉頡也很謙虛:“老人家,是哪兩個字呀?我給你解釋解釋。”
老人說:“你造的‘重’字,本應是遠行千里之意,應該念‘出’,而你卻教人念成‘山重水複’的‘重’字。反過來;山架着山的‘出’字,本該念‘山重山’的‘重’,你卻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哎呀,你這麼亂造一通,亂教一氣,我也說不清楚啥意思了。”
倉頡聽老人這麼一說,對這兩個字仔細一琢磨,發現果然是他把意思、讀音和字形弄反了。他的臉唰一下紅到了脖子根,接連不斷地向老人點頭認錯,反躬自責。可這兩個字早已傳遍天下各個部落,並且已為眾人掌握使用,他倉頡的話也是一言九鼎,想糾正已非易事,就只能這麼眼睜睜地看着錯誤地使用下去了。
倉頡吸取了這個教訓,從此後更加小心謹慎地造字,不敢有半點差池。可隔了一段時間,老人又找上門來興師問“錯”了:“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羊也有四條腿,可你造出來的‘羊’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你是不是欺負羊小,把這四條腿長在了沒有腿的‘魚’身上去了?”
倉頡一聽,心裡犯嘀咕了:造這兩個字,我沒有錯呀!造“羊”字時,我是從上往下看羊的,看見了羊頭、羊身、羊尾,羊的四條腿藏在肚子下,自然看不見了。再說,造出的象形字,只是一個符號,只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哪能把這一事物的所有具體細節都一一描繪下來呢?要是全都描畫下來,那還是字嗎,那不就是一幅繁複的寫生畫嗎?那寫字可就成了累死人的活兒了。造“魚”字時,下面四點哪是腿呢,那是魚尾巴擺動時產生的水波呀!要是魚離開了水,魚還能活嗎?
倉頡心裡想了許多,卻沒有對老人說。他心知老人是在雞蛋裡挑骨頭,便回應道:“好呀,既然你說我把‘羊’和‘魚’字造錯了,我就做點改正錯誤的表示吧,我不妨把它們來個一鍋燴,讓羊腿和魚尾緊挨在一起。我過去曾經這麼試過,嘿,還別說,這羊肉和魚肉一鍋燉,味道真美呀,於是咱就把這美味叫‘鮮’吧。你說我造的‘羊’字沒有腿,我就在其它地方補回來吧:小羊剛生下來時四腳還不能站立,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它的腿,我就把小羊叫作‘羔’吧。”
來自:小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