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不開的鑷子
掰不開的鑷子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里,王起明對大李說:“我是實在實在的掰不開鑷子了。”“鑷子”字幕打作“捏子”,顯然是電腦出了毛病。“鑷子”掰開了才能夾取東西,掰不開的鑷子如何使用呢?這句話是形容沒有辦法、難於解決、分縷不清、雜亂無章的種種事情事理。王起明“掰不開鑷子”,是向大李訴說其生意慘淡、無錢發付工資,一籌莫展的景況。
記得《渴望》程月娟也說到過:
你的日子口兒已經不容易,還掰不開鑷子呢!
都是指無錢周轉、難以為繼的日子生活。心裡想不開,或者弄不清究竟、一時忙亂,也都可以說“掰不開鑷子”。
與此相近的還有一個詞兒:掰扯。原意也是用手分劈,引申為剖析、分辯。不過,“掰扯”使用時可用本字本義,也可用引申義;而“掰不開鑷子”只用其引申義,如蘇叔陽先生的(左鄰右舍):當面掰扯清嘍,大大方方,有話就說,多好。背後嘀嘀咕咕,沒勁!
“扯”字輕讀,所以有時也寫作“掰哧”。金受申先生說:“哧就是扯的口語。”早年的文學作品,確實是這樣。齊如山先生又寫作“掰查”,則更有加重的音聲語意。
反覆詳盡的講說、勸告,謂“掰開揉碎”,或“掰開了揉碎了”。
如《左鄰右舍》:昨兒晚上我掰開揉碎地說了半宿,你全忘啦?
《四世同堂》:我們掰開揉碎的勸他,差不多要給他跪下了,他不聽。
《春華秋實》:我平日老看不起你,沒想到應該掰開揉碎地勸你!
都是“說”“勸”。也有指行為的,如《方珍珠》:咱們倆一齊心,處處找她的毛病,老給她小鞋穿……咱們挫磨她,掰開揉碎的挫磨她,看她怎樣!
與話語有關的還有一個“掰文地”“掰紋兒”),即從別人的言談話語中故意找碴兒、挑些無謂的毛病,或沒有什麼意義的、但仍要反覆不休地評理、追究。如《兒女英雄傳》:不是姑老爺一說話我就掰文兒,難道出兵就忙的連個毛廁也顧不得上嗎?
也可以分開來說,如“沒是沒非的,掰個什麼文兒?”
“掰文地”有時還與“轉文兒”混用。“轉”音zhuai“轉文兒”,掉書袋也,人或簡略譏之為“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