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姓的來源 好聽的名字
郁姓的來源 好聽的名字
郁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十二。
1、源於大禹之師郁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相傳,遠古時期大禹的老師叫郁華,就是郁華。
2、三峽地區的諸多姓氏如與歐陽氏同源血親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歐陽氏、婁氏、嵇氏、弋氏、韓氏、區氏、郁氏、畦氏、徐氏、尋氏、扈氏、灌氏、針氏、杞氏、儲氏、共連氏、鮑氏、左氏、瀆氏、越氏等,均與西陵嫘祖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大禹為西陵嫘祖五世孫,軒轅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陽,高陽生鯀,鯀生大禹。
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宰相郁黃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黃(郁貢),受封於黎陽(今河南浚縣),史稱“黎陽公”,其地亦因稱為“郁”。
4、源於子姓,出自古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郁伯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王朝時期,江南長江流域有鬱邑(今江蘇與浙江之間),為春秋時期吳國一個大夫的采邑,該大夫原為宋國下大夫,在華氏之亂中避於吳國,被吳王因稱其為郁伯。
5、源於地名,出自古春秋時期魯國鬱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鬱邑,亦稱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傳》中稱其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顯然,鄭國稱其為鬱邑,而魯國稱為枋邑,皆指同一地區。
6、源於姬姓。
出自周宣王時鄭國公子翩之後裔,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7、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朝時期鬱林,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史書記載:楚伐鬱林(今廣西桂林),遷其民於郢(今湖北江陵),其後有以原居地名稱為姓氏者,世代稱郁氏至今。
8、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郁夷居民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漢朝時期,建有郁夷縣,行政上隸屬於右扶風,位置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及隴縣一帶。在郁夷縣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郁氏,世代相傳至今。
9、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國國民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在漢朝,漢武帝的通西域政策,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其路徑所過的西域有一個郁立國(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國民歸漢之後,後裔便以國名之諧音漢字“郁”為姓氏,稱郁氏、玉氏,世代相傳至今。
10、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三國誌》、《晉書》等的記載:“鮮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晉書》中記載的鮮卑郁氏,就是拓拔鮮卑的一個部落,原稱萬郁部,在東晉後期聚集魏部落,首領就稱萬郁烈。該部落從無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為史籍如《魏書》等的脫譜氏族。/古典星座網/suanming/huangli/
11、源於契丹族,出自唐朝時期契丹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舊唐書·北狄傳》中記載:“唐時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時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為鬱律氏,亦稱野律氏、後在大遼國時期譯作耶律氏。
12、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鎮執政的正統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兒後裔。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宋朝時期,郁姓人數很少,主要分佈於浙江地區。
明朝時期,郁姓大約有5萬2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九十位以後。浙江為郁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郁姓人口的48%。其次分佈於江蘇、安徽、河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
三、郡望堂號
郁姓的郡望有黎陽、魯國。
郁姓的重要堂號有“簡嚴”。“簡嚴”堂號典出明朝郁浩。
郁浩初為珍州知府,處理政務不繁瑣,對隸屬要求嚴厲,並興辦學校,每月初一、十五,他都親自給學生講課。其後官至按察僉事。
四、郁姓血型
郁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占33%,A型占29%,B型占29%,AB型占9%。
五、當代郁姓的分佈
當代郁姓的人口大約有38萬,為第二百二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郁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目前郁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郁姓人口的35%,主要分佈於河南、江蘇、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全國形成了以河南、江蘇為中心的沿海岸線向外遞減的郁姓分佈帶。
在蘇滬魯皖贛、浙江大部、海南東部、冀豫鄂湘東部、天津、遼寧大部、吉林東部和西端、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青海東部,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8%,居住了大約77%的郁姓人群。在閩粵湘鄂大部、浙江南端、海南西部、豫冀西部、北京、山西大部、陝西北端、內蒙古大部、遼寧東北、吉林中部、黑龍江西南和西北、甘肅中部、四川西北、重慶東部,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2%—0.0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2%,居住了大約16%的郁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