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祖的母親杜太后臨終時要求兒子太祖趙匡胤傳位給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一份遺囑。據傳當日杜太后病危,急招趙匡胤等人受顧命。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趙匡胤抵頭嗚咽,沒有回答。杜太后又說:“我已經行將就木,你哭管什麼用呢?我時日已不多了,你要儘快回答我。”趙匡胤見狀,只好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后積功積德的結果。”杜太后聽后,有些生氣,嚴厲地說:“根本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皇帝嗎?”繼而又說:“我們現在境況跟後周當時差不多,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重演,現在要早做謀划。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於是扣頭回答:“一定照母后的吩咐辦。”杜太后又指着宰相趙普說:“你把剛才我們所言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趙普於是當場記下了太后遺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到金匱中,命令細心謹慎的人掌管,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金匱之盟”。
“金之盟”雖然被史書記載,但是之份盟書在趙匡胤在位時期並沒有被提到,一直等到趙光義做皇帝五年之後才在正史中出現。因此這就是個疑點,如果“金之盟”真是杜太后所留遺囑,當時的宰相趙普又知曉,以趙普的老謀深算又何苦在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屢屢與趙光義作對呢?所以有人說“金匱之盟”是趙普捏造出來討好太祖以求重新為相的手段而已。對於其中的內幕,我們需要重新梳理一下這一段歷史。
趙光義和趙普原本都是陳橋兵變的重要策劃者,在宋王朝建立之初,趙普出任樞密副使,趙光義為開封府尹,當時三個人關係很好。到了後來由於皇宮權勢的爭奪,三人之間的關係出現變化。七月,宋太祖趙匡胤解除趙光義禁軍職務,只命他擔任開封尹,權利大大減小。這時趙普卻一再陞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遠遠高過趙光義。因此趙普、趙光義兩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漸漸展開了明爭暗鬥,衝突時有發生。
乾德四年,兩人在馮瓚的問題上矛盾進一步公開化。馮瓚是趙匡胤十分欣賞的人才,乾德三年,馮瓚被派往四川出任漳州知府,在漳州任上有人密告他受賄,但由於宋太祖認為馮瓚才能出眾,所以決定召馮瓚入京由自己親自處理。馮瓚入京后,趙普暗中派人到潼關截獲和檢查馮留在車上的行李,結果發現行裝中有若干包捆紮好的“金帶珍玩”,上面都貼着送交劉贅的字樣。劉贅是趙光義的幕府,這樣一來,問題就嚴重了。趙普抓住機會,意欲狠狠打擊趙光義的氣焰,極力主張將馮瓚處以死刑。不過這一建議沒有被趙匡胤採納,太祖只是將馮瓚流放到當時環境條件最為惡劣的沙門島。馮瓚雖未被處以死刑,但趙普藉此削弱趙光義的權力殺其威風的做法讓趙光義很惱火。
馮瓚事件后,趙光義開始對自己的幕府進行整頓,當時幕府中有一位叫宋棋的,同趙普關係密切,因此趙光義認為宋棋有可能在馮瓚事件中扮演了告密的角色,所以屢屢向趙匡胤進言,要將他趕出幕府。從趙光義執意要趕走宋棋這一點看,趙光義與趙普的矛盾已完全公開化。此後,趙普又多次製造機會壓制趙光義的威風與權勢。
在太祖朝,特別是趙普擔任宰相期間,趙普同趙光義的爭鬥中,趙普佔上風的時候多。但在後期,由於趙普的專權遭到趙匡胤的猜忌,趙普才開始失勢,趙光義乘機利用“權謀之士”盧多遜攻倒趙普。趙普被罷相出任河陽節度使后,盧多遜又多次在趙匡胤面前進行挑撥,將趙普的妹夫侯仁寶趕到知邕州(今南京),侯仁寶不甘心居荒蠻之地,試圖藉機回京,可是卻被盧多遜阻攔。等到趙光義當了皇帝,盧多遜卻又建議趙光義命侯仁寶直接率師討伐,結果侯仁寶最後死於戰場。對趙普本人,趙光義和盧多遜也都極力阻止他重返朝延。
趙普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以及他對趙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他的命運出現轉機,在政治上將他的老對頭盧多遜整倒,主要要為新皇帝趙光義獻上一份后禮,而且這份后禮物要足以使他動心。他深知自己在政治上打倒盧多遜還是有實力的。被罷相時,一批朝延重臣像竇儀、王佑等人都曾站出來為他辯護。他們對盧多遜等人趨炎附勢抱有很深的成見,雖說趙普離開了朝延,但虎死餘威在,以他本人的聲望和長期培植的勢力,在政治舞台上扔可以同對手一見高低。另外他反覆考慮過,認為趙光義以非常手段奪取皇位,即位的合法性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只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才能與趙光義盡釋前嫌,和好如初。確實,最讓趙光義放心不下的也就是關於皇位的潛在鬥爭還沒有消除,這對趙普來說是天賜良機。
趙普於是杜撰了“金匱之盟”,一下子就得到趙光義的歡心。復相之後,趙普的第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置盧多遜於死地。他密切窺探着盧多遜的行蹤,不久就嗅到了盧多遜結交皇弟趙延美的事情。趙延美雖然是太祖皇帝的心頭大忌,同為皇弟,難保趙延美不會成為又一個“宋太祖”。盧多遜沒有猜透太祖的心思,因此與趙延美的關係受到牽連。趙延美被貶為涪陵縣令,盧多遜則被流放幽州,從此盧多遜的政治生涯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