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典故之——望京
地鐵13號線上有“望京西”站,因位於望京小區的西部而得名。
“望京”之名由來已久,有的說是因望京墩而得。望京墩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當時的明朝正處在戰亂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斷進犯,戰事頻繁。兵部尚書于謙為了加強北京城防,在奏請皇上並得到恩准后,在京城的周邊地區築起多座瞭望敵情的墩台。“墩高三丈,闊十二丈”,日夜有重兵看守。其中在京城的東北處設置了一個據說天氣晴好時站在高台上能夠望見東直門的城樓,所以也稱望京墩。明朝滅亡后,望京墩逐漸荒廢。明代以前望京墩附近曾有一個小村子,明後期逐漸擴大,並分為南北兩個村子,北面的村子較大,叫“大望京”,南面的村子較小,叫“小望京”。此後“望京”之名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望京”二字為乾隆皇帝所賜。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承德避暑山莊時路過此處,當時天氣炎熱,他便走到路邊一個高坡處的茶攤上喝茶。當他站在高坡上朝西南方瞭望時,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個城樓,便問隨行的太監那是什麼城。那太監看了看,便說是東直門的城樓。乾隆皇帝一聽很高興,想不到此地離京城這樣遠還能看到,可見京城城樓之高大,於是即興賜名此地為“望京”,從此附近的村落被稱為“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