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灘的神話傳說
為什麼要取名為"龔灘"呢?
有人說,是因為這個灘的東岸居民,姓龔的人特別多,而且是望族,故名龔灘。也有人說,無論過去和現在,這裡姓龔的人家都不多,顯然龔灘不是以姓氏命名,而是對"龔"字另有解釋。說是"龔者大也"。龔灘就是大灘。這種說法,考諸典籍,似乎不能成立。
還有人說,龔灘的得名,是在很古以前,有一姓共的氏族首領,因避難,逃到夜郎與黔地接壤的烏江大山之中定居,為了避免暴露貴族身份,就隱姓埋名改"共"為"龔",取意為"共氏的後人,都是龍的後代。"龔姓居住於烏江灘旁,故稱龔灘。此說是否正確,也難判定。
民間還有一說,就是烏江與阿蓬江,是由大小兩條龍共同開鑿而成的,烏江為烏龍前進的路線,烏龍體大力猛,它由黔東北向川(現重慶)東南前進,經過很遠的路程,才到川黔交界的地方;阿蓬江為阿龍前進的道路,阿龍體小力弱,在川東南行走不遠,就在川黔交界的地方與烏龍匯合了。這兩條龍會合之後,就共同努力,奮力越過了川黔交界處的峽谷,形成了一處很陡的水流湍急的險灘。人們就稱之為"龔湍",又稱為"龔灘"。說明這個險灘,是由兩條龍共同開成的。這一傳說給龔灘名稱的由來,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龔灘這個地方,在古代是通向五溪和夜郎的咽喉,是軍事要地,如今是渝、黔兩省水路運輸的動脈和紐帶。龔灘上面的龔灘古鎮,歷來是萬商雲集的要埠。古代是川鹽重要的水上轉運站,如今水陸交通更為發達,車船如織,百業俱旺,古鎮換新顏,成了黨代渝黔邊陲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地處酉西邊緣;居阿蓬江與烏江交匯北測,隔烏江與貴州省相望。數百年前的一天,西江邊陡然山崩石飛,巨石隆隆傾砸入江,滾滾烏江一時驚濤裂岸,亂石穿雲,千里航道轉眼被攔腰截斷。一塊塊石頭,一堆堆暗礁密布由在兩公里長的河道上,形成了一個白浪亂滾,礁石猙獰的灘,這就是龔灘。龔灘古鎮最著名的兩大奇絕是吊腳樓和青石板街。龔灘吊腳樓從南宋一直修到1963年,其中不少已飽經烏江風雲,人世滄桑,不少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其經久耐用程度與現代建築媲美。古鎮吊腳樓還頗含藝術與文化品味,如西望牛郎山的織女樓,數噸重的鴛鴦樓,亭台樓閣式的繡花樓等,難怪著名畫家吳冠中到此一游時,用了“瓊樓玉宇”來讚賞它。
龔灘鎮的另一奇絕是一條青石板路,長達兩公里的老街,全由一塊塊青石鋪成。青石年代古遠。一年年一代代被赤腳、草鞋、布鞋膠鞋、皮鞋踏磨得光滑玉潤。青石板街居然可坐、可行、可卧而無需擔憂一身塵土。走在這絕無車蹤喧嘩的石板路上,應接沿街翹角飛樊檐犬牙交錯臨空撲來,其間有摩崖石刻“第一關”七百餘年的“四方井”。一種悠遠古樸的歷史回歸感和傳統文化的浸潤感由然而生。據專家考證,此石板街是長江沿岸目前保持最完整,且極具觀賞價值的石板街,難怪中央電視台,重慶電視台等多次到此攝外景。不由想起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來自: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