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好聽
訾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六。
1、以地名為姓。
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縣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訾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訾枝,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邑地(今湖北枝江)。
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訾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訾毋,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個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馬鋪)。
2、為他姓所改。
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
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
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5、源於國名,出自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屬於以國名省文簡化為氏。
在三千多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有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稱訾陬氏、有娀氏,是遠古“三皇”時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佈於現在的山東省的曲阜一帶。
6、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後期趙國貴族訾辱氏,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
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訾辱氏,趙嬴姓也。”/古典星座網/suanming/quming/
訾辱氏與恭叔氏、邯鄲氏、嬰齊氏、樓季氏一樣,都是為周穆王姬滿駕御馬車的造父之趙氏支裔,是趙武靈王的後裔子孫。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訾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八位門閥。
今山東省的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無梁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許昌的禹州市、商水縣、永城縣、鞏義縣、桐柏縣、溫縣、駐馬店市、信陽市、鹿邑縣、尉氏縣、漯河市、洛陽市,江蘇省的宿遷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縣,台灣省的台北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城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紅橋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山東省的淄博市臨淄區、濟南市、陽谷縣、日照市、高密縣、章丘市、青島市、棗莊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市,遼寧省的大連市、瀋陽市、鞍山市、朝陽市、阜新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濉溪縣、碭山縣,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的威寧縣,山西省的呂梁地區,陝西省的延安市、神木縣、西安市戶縣、榆林市定邊縣,雲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吉林省的伊通滿族自治縣,河北省的唐山市、保定市蠡縣、順平縣、秦皇島市盧龍縣,浙江省杭州市,黑龍江省的伊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等地,均有訾氏族人分佈。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范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