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姓的來源 怎麼取名聰明?
陰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五。
1、源於風姓,出自遠古女媧後代陰康氏,屬於以國名為氏。
傳說,遠古時期的女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其後代曾建立過一個諸侯國,稱陰康國,故址在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蒲峪鄉一帶。
2、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屬於以地貌特徵為氏。
古時,山巒向南的那一邊稱陽,向北的那一邊稱陰;河流北岸稱陽,南岸稱陰。“陰”這個地名由此地貌特徵而來。 堯帝開闢禪讓之制,傳位予舜。後人景仰堯帝,尊其子朱丹為帝朱丹。朱丹逝世後葬於蒼吾山之陰,其後世子孫遂就以地貌特徵稱謂為姓氏,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帝堯農官後稷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為齊桓公輔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後裔。 管仲名姬夷吾,穎上人(穎水之濱),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姜小白任為上卿,尊為“仲父”。管仲下傳至七世孫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驕二十二年(齊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齊”之後,管修為齊侯所逐,他自齊國逃到了楚國,被楚肅王熊臧封為陰邑大夫(今山東平陰),故又稱為陰大夫、陰修。 在陰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陰氏正宗。陰氏族人多奉管修(陰修)為得姓始祖。
4、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貽甥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姬貽甥,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是一位謀略家和論說家,他先被封在陰邑(今河南湯陰),以地為姓,稱陰貽甥,後來又因功被改封在呂邑,因此又稱呂貽甥,史書上簡稱其為呂甥。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土家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陰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陰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古典星座網/suanming/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陰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八十三位。
陰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齊國有大賢人管夷吾(就是管仲),是周穆王的後代,他學識淵博,又有治國安幫的雄才大略。他後來成為齊國的丞相,幫助齊桓公稱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個,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末年,管仲的第七世孫管修從齊國逃到楚國避難,被楚王封為陰大夫,封地在陰,他的後代有的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陰氏,是今天陰姓的又一支來源。在古代,山丘的南邊,河流的北邊,稱為陽;山丘的北邊,河流的南邊,稱為陰。傳說堯的後代有被封在一座大山的北麓,建立了陰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陰氏。在古代,陰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南陽。
三、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始平郡:西晉時期置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市一帶地區。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二酉堂:資料有待補充。
四、當代陰姓的分佈
今甘肅省的武威市、蘭州市、慶陽市,河北省的邯鄲市廣平縣陰莊、固安縣、樂亭縣、保定市容城縣、徐水縣、邢台市、冀州市,山西省的介休縣、平遙市常村、芮城縣陌南鎮灣裡村(原名陰家灣),山東省的肥城市桃園、萊州市陰家村,河南省的衛輝市後河、鄭州市柳林鎮沙門村、新鄉市長垣縣、洛陽市洛寧縣,安徽省的馬鞍山市、蕪湖市,江蘇省的鎮江市句容縣,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縣,湖南省的永州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寧化縣,貴州省的思南地區,四川省的內江縣,黑龍江省等地.最重要的還有河北寧晉北樓下村等都有陰姓人士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