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100條地名典故

福州100條地名典故

福州100條地名典故

1、西門

西門是福州歷代舊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門。

2、雙拋橋

傳說昔日有王氏男子與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門婚事,兩人便於月夜在此橋投河自盡殉情自殺。不過標準的說法應該是說此橋原名“合潮橋”,原先下接兩條河流,與之前的另外一座橋“發苗橋”合稱“雙拋”。

3、茶亭

為了方便城裡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蓋一亭免費送茶、供人休息。現在的茶亭小學門口的亭子就是這個傳說中的茶亭啦!

4、洋頭口

原來的台江有浦東、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頭口就是這十八洋的農田的路口,稱之為“頭”。

5、達道

達道取的是“達文里”的“達”和“下道”的“道”二字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內河小碼頭,中下層貧民很多都在這裡運輸做生意。

6、三叉街

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頭下和埔尾三條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

古代的時候這裡有一個“白湖”,然後明朝的時候還蓋了一個亭子,因此得名。結果現在湖也幹了亭子也倒了。

8、溫泉路

溫泉路這裡當然是福州地區最著名的溫泉聚集區了,舊時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現在還有溫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

清朝的時候北京旗營抽調官兵和家屬,南下進駐福州城。旗汛口就是兵營的大門口。

10、道山路

道山路因烏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烏山是道教勝地,上面還有紀念八仙呂洞賓的呂祖宮,山腳下還有紀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廟。

11、南街

南街是舊時城裡通往南城門的主幹道,史稱“南大街”,簡稱“南街”。

12、梅塢口

梅塢路曾在明朝時期廣植梅樹,綿延十里,因此得名。可惜於明末毀於戰火中了。

13、麥園路

麥園路則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時候墾荒種麥的麥地,當然現在也沒有了。

14、排尾

閩王王審知曾經在這附近派兵組成“竹排營”,也就是發展農業生產的意思。排尾就是“竹排營”最遠的地方。

15、鰲峰洲

這裡曾經是一片沙洲地帶。後來在康熙年間,福建巡撫張伯行將此地劃歸福州四大書院之一的鰲峰書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

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稱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17、螺洲

因為這裡的地形很像一個青螺,加上有一座“螺女廟”,因此得名。

18、浦東

前面“洋頭口”的解釋已經提到了,是“十八洋”中的一洋。

19、洪山橋

洪山橋在洪山附近,因此得名。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的洪山古橋歷經幾次重修,雖已荒廢但尚存有橋墩。因為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舊時的洪山橋光餅號稱全福州最正宗的光餅。

20、高峰橋

因附近的高峰橋而得名。高峰橋在湖頭街附近,或者說是在西湖附近,目前依然還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

21、古三座

古三座處於溫泉中心地段,曾經有三口相連的浴池,這三口浴池稱謂“三座”,加上是古代的,所以叫做“古三座”。

22、倉前

倉前意為“鹽倉前”,也就是以前存儲鹽的倉庫。

23、龍潭角

龍潭角是倉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龍潭窟”,相傳古代有白龍居住於此地,而且還與四中裡面的大廟山上的釣龍台和釣龍井相通。著名的女神陳靖姑的傳說也和此地有關,陳靖姑在此地為普羅大眾祈雨,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陳靖姑祈雨處”。

24、上渡

上渡自然也是古渡口,是長久以來的木材集散地,運輸閩北來的木材。現在也變成了建材市場,倒很符合它的歷史地位。

25、陽歧

陽歧在蓋山鎮,分為上陽歧和下陽歧,原來是因為此地位於高蓋山的南坡,山南稱“陽”,因此得名。這裡是著名的翻譯家嚴復的出生地。

26、中亭街

我們知道解放大橋的前身是宋朝頭陀王法助奉旨建造的“萬壽橋”,也就是俗稱的“大橋”。建成后在中洲島上建了一個亭子叫做“中亭”,後來又在北邊築了一座“泗洲亭”,由於交通方便,很快就形成了繁華的中亭街。

27、蒼霞

蒼霞為蒼霞洲,古代是水域,後來淤積成為陸地。蒼霞寓意“倉山的晚霞”,也就是說在這裡可以觀賞倒映在閩江水中的倉山的晚霞,因此而得名。“蒼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

28、五一路

五一路始建於1959年,於5月1日正式通車,因此得名。

29、十四橋

民國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創辦了福州的第一條公路,此路從水部門、王莊一直到台江萬壽橋,沿途共計十四座橋。十四橋也就是編號最後的一座橋。

30、前嶼

古代時候是閩江當中的一座島嶼,隋唐之後閩江淤積成為田園,處在“后嶼”這個地方的前面,因此叫做“前嶼”。

31、鼓山

鼓山是福州著名的旅遊勝地,因為在它的頂峰有一塊像鼓一樣的巨石,每逢颳風下雨便會發出類似打鼓的聲音,所謂的“石鼓名山”就是這個意思。

32、左海公園

我們通過左海公園來講“左海”。“左”是古時的“東”,“左海”也就是“東海”。這說明福建的位置在東海之濱,至於“左海”這個詞開始作為福州的別稱則是始於清朝的嘉慶年間。

至於左海公園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了,左海裡面的湖也是西湖的一部分,而不是“左海”,可別弄錯了!

33、三角井

之前在北大路與西湖賓館之間的路口有一口古井,井成三眼式,往來車輛分左右各行其道,以井為界。現在隨着道路的拓寬井已經被填平了。

34、屏山

屏山的“屏”取得是“屏障”、“屏風”的意思,也就是形容這座山的形狀。屏山附近古迹眾多,包括著名的歐冶池和華林寺。

35、鼓樓

作為福州最重要的中心區的名字,鼓樓當然就更著名了。鼓樓始建於唐元和十年(815年),號稱“全閩第一樓”,為威武軍門。內置滴漏器計時和鼓角打更,成為全城最為矚目的城樓。鼓樓歷經各朝各代反覆重修,最終還是在建國后因拓寬道路而被拆除,實在是非常的可惜。經典的形容懶人的福州諺語“鼓樓頂掏時辰牌——挨時度日”就是起源於此。

36、于山

戰國時期有一個少數民族“于越族”來山上居住,於是就把他們住過的這座山叫做“于山”。

37、五一廣場

五一廣場從宋代至清代都是練兵場,史稱“南校場”。到了1929年改成了體育場,1968年開始改建廣場,1970年5月1號建成,為了紀念這個時間就把名字改成了“五一廣場”。

38、南公園

南公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平南王耿精忠的私人園林“耿王莊”。後來耿精忠謀反失敗,此園也被毀滅。之後的閩浙總督左宗棠將這個廢棄的園林改成了“桑園”,左宗棠死後這裡還修建了一座“左公祠”。至於名稱改為“南公園”,還是要拜之前在“十四橋”里提到的許世英所賜啦。

39、象園

還是和耿精忠有關,這裡曾經是耿精忠養印度象的私人動物園。

40、新店

自元代起,這裡成為了市區通往連江和羅源的重要通道,這條新路兩邊擁有眾多店鋪,俗稱“新店”,以區別於擁有店鋪的舊路。

41、浮村

浮村在新店附近,名字起源自浮蒼山。晉朝太康年間在這裡鑿出一座“東湖”,山在湖的中心,就像一座漂浮着的糧倉,由此得到“浮蒼”這個村名,由於福州話中“蒼”與“村”同音,衍生出了“浮村”這個地名。當然現在這個湖是找不到了。

42、湖前

湖前的湖又指的是哪個湖呢?居然是西湖,古代的西湖面積之大是今天的我們所想象不到的,想想看“湖前”就在“古代西湖的前面”,要知道現在的湖前和西湖離得是有多遠哇……

43、打鐵壋

顧名思義,這裡是以前的鐵鋪一條街,其中手工鑄造的船釘,名聞遐邇。

44、五四路

1958年為了迎接外福鐵路的通車,發動了很多青年人做義工共同修建此路。為了紀念他們的無私勞動,便以這個群體的節日來紀念。

45、東大路

東大路,解釋為“通往東門的大路”,史稱“東門大街”。

46、東門

東門可是福州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座城門,是宋外城、明府城等歷朝古城的重要城門。

47、福馬路

福馬路是福州市區通往馬尾的道路。

48、東街口

東街有着悠久的歷史。唐代始名左通衢,宋代改名鳳池坊,明代俗稱東街通衢,也稱左通衢,由此定今名。我們現在所說的東街口一般都是指靠近八一七路(東百)這邊的路口。

49、湖頭街

湖頭街在動物園附近,湖頭的“頭”指的當然是“西湖頭”,是西湖水流入白馬河的水龍頭。

50、講堂前

講堂前在現在的長樂路附近,是宋朝朱熹入閩講學的地方,為了紀念朱熹而定名。

51、王莊

王莊原名“鳳庄”,相傳某年的端午節,鳳庄的龍舟撞翻了其他村莊的龍舟,對方因為面子丟盡而準備與鳳庄人械鬥。鳳庄人丁單薄、無法與他人對抗,權宜之下,只好將龍船鋸掉,把村名改為“凰庄”,得以倖免。由於“鳳”與“凰”的繁體字相似,為了保留“鳳凰”的吉祥意思,改“凰”為“王”,由此易名“王莊”。

耿精忠的“耿王莊園”是另一個“王莊”,指的是耿精忠時期修建的兵營和私人莊園。不過和現在的王莊可不是同一個地方,不能弄錯了。

52、銅盤路

銅盤路位居銅盤村,附近的山脈名叫大銅盤山和小銅盤山,也就是山像大小銅盤般起伏連綿,村由山得名,路由村得名。

53、台江

終於提到台江了。五代後梁年間,閩王王審知在福州建築“梁夾城”,王審知登上位於南門兜的寧越門往南眺望,看到“有台臨江”(此台為越王台和釣龍台),台江、南台便因此得名。

54、溪口

溪口指的是“鱔溪口”,傳說在閩越王王郢時,在這裡住有一條長達三丈的大鱔,王郢號“白馬三郎”的三兒子,騎着一匹白馬和這條大鱔搏鬥,最終人、馬、鱔同歸於盡英勇犧牲。後人為了紀念白馬三郎,便修建了“白馬王廟“,同時將此地命名為“鱔溪”。

55、塔頭

塔頭路和塔巷不同,並沒有古塔,而是與動詞的“搭”有關。說的是明末戚繼光率兵抗倭到達塔頭橋頭的時候,領頭舉帥旗的士兵的頭被倭寇砍了下來,但沒有砍斷、還連着皮掛在那裡(是不是有點恐怖哇),但是他依然舉着旗幟向前沖。他的無畏行為鼓動了士氣,士兵們奮勇殺敵、勢如破竹,最終取得了勝利。為了紀念“搭頭殺倭寇”這一動人事迹,便將此地命名為“搭頭街”,最終諧音為“塔頭街”。

56、南門

南門是明朝府城的南城門,所對應的南門大街(南街)是福州城裡最繁華的大街之一。

57、馬口

馬口在文化宮附近,是昔時台江入城的必經之地,所謂的“馬車進出的路口”;還有一種說法是講這裡曾經是“宰馬場的路口”,總之兩種說法的簡稱都可以理解為“馬口”啦。

58、幫洲

幫洲古代是閩江的沙灘,後來沖積成為沙洲,幫於南台,由此得名。

59、鳳凰池

鳳凰池並沒有“池”,是因為附近的鳳凰山的形狀四面包圍,好比一口池塘。

60、西禪寺

西禪寺作為福州的五大叢林之一,位於西郊怡山之麓,福州大學的旁邊。西禪寺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隋末損毀。於唐朝重新修建,寺名先後從“清禪”到“長慶”,再到最終與東南北禪寺對應的“西禪寺”,不再易名。

61、烏山

烏山和烏塔是福州城內著名的“三山兩塔”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漢朝時期,何氏九兄弟(據說後來得道成仙了)在重陽節來這裡登高,彎弓射烏鴉,由此得名“射烏山”,簡稱“烏山”。烏山除了有著名的烏塔以外,還有黎公岩、先薯亭等三十六景觀,以及山腳下的“第一山房”——鄧拓紀念館,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

62、開元寺

開元寺是福州的著名古剎,始建於五代時後梁太清三年(549年),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今名,顯然,開元寺是依據年號來命名的。開元寺里一座非常非常著名的大鐵佛,號稱是中國南方最大的鐵佛,很了不起哇!

63、戰坂

相傳五代晉開運三年(946年),南唐官兵與閩越國守將李仁達在此地鏖戰對壘,激戰於坂地(“坂”就是小山坡、斜坡的意思),取名“戰坂”。

64、義序

高蓋山在福州城南偏西的位置,南麓臨烏龍江,稱為“外嶼”,福州話中“義序”與“外嶼”諧音,地名便從俗而雅發展了。義序有著名的“義序機場”,現為軍方用途。

65、上海新村

1958年,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上海來了不少職工到福州,來支援福州的工業建設,協助開辦了福州搪瓷廠、保溫瓶廠等工廠。當時在轄區內曾建有10座簡易木結構的雙層房屋,供上海職工居住,被周圍的居民稱為“上海新村”。

66、黃山

黃山原名鳳山,後來因為這裡住了很多姓黃的人,便改名字叫做“黃山”。目前黃山最著名的估計就是那個駕照考試場所了。

67、城門

城門是不是真的有古城門呢?也可以這麼說吧,因為在晉太康年間,郭璞準備修建福州城,曾經就打算在這裡建城。後來因為規劃不到位的問題作罷,不過地名就保留了下來。

68、三角埕

三角埕也在城門鎮,很多的遠郊線路都會經過這裡。這裡曾經修建有明清知府出巡的公館,因為地形狹窄,公館前的埕地呈現三角形,俗稱“三角埕”。

69、臚廈

臚廈在黃山以南,原名“蘆川”,又名“蘆下”,由此可見,“臚廈”是“蘆下”的諧音,這又是一個地名諧音從俗到雅的例子。

70、峽南(峽北)

南台島的最南端,烏龍江水由這裡湍急而過,地勢便自然形成了對峙着的南北山丘,由於水勢湍急,常有乘客遇難,是古時候的一道“鬼門關”。這一陡峭的峽門地帶,俗稱“峽兜”。峽北在南台島的最南端,屬於倉山區;而峽南就在閩侯境內,屬於閩侯縣;兩地有烏龍江大橋相連。

71、君竹

君竹位於馬尾區,起源於宋代。據村裡的族譜介紹,此地的始祖是名門之後,因在京為官的父親觸犯了皇帝被滿門抄斬,僅存年幼訂婚的兒子和未婚妻以及貼身侍女,連夜從湖南洞庭湖君山向南逃亡,輾轉於此地定居。因為山上遍種綠竹,“君竹”這個名字就產生了。

72、小橋頭

在之前的“解放大橋”條目中我們就有提到,小橋原名“沙合橋”,因為與“萬壽橋”相比見小,俗稱“小橋”。至於“沙合”的來歷,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未建小橋之前,每當橋下泥沙淤積聚合到可以直接涉足過河時,便是有福州人做大官的時候。沙合吉兆,由此得名。

73、隆平路

和“達道”很像,隆平也是一個合稱,取“萬隆弄”的“隆”和“中平路”的“平”二字組成。其中的中平路是昔時福州的“青樓一條街”,也算是遠近馳名了。

74、倉山

倉山古名瓜藤區,俗稱藤山;明朝洪武年間,有鹽商在江南橋(也就是相當於解放大橋的中洲島到倉山的這一段)南面的山上建立了鹽倉,名叫“鹽倉前”,藤山也隨之改名為倉前山,簡稱倉山。

75、南禪山

南禪山在四中附近,因寺得名,附近有一座南禪寺,是福州的五大叢林之一。

76、水部門兜

水部門兜的原址建有“水步門”,是後梁時期梁夾城的城門之一。顯然“水步”到“水部”又是一個諧音的地名。

77、茶會

我們知道五里亭附近是福州有名的茶葉專門市場,這裡離茶會應該是說不遠了,那麼是不是也和茶會有關係呢?“茶會”古稱“茶焙(音“被”)”,就是八百多年前的茶葉製作之地。“焙”與“會”的福州話讀音相近,“茶會”便在口頭稱謂中漸漸流傳開來了。

78、七星井

七星井和王莊一樣,都是典型的張冠李戴的地名。我們現在所說的“七星井”在井大路上,是古代的一條巷子的名字,當地的居委會也取名為“七星”。那麼目前的開元寺附近的“七星井”,是古時候的“七穿井”的遺迹;而真正的“七星井”則在東街口、鼓樓附近,一共有七口,還曾經是鼓樓計時用的壺漏所用的水呢!

79、祭酒嶺

祭酒嶺與一個悲壯的歷史故事有關:在閩王王審知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哥哥王廷翰想要用毒酒殺死弟弟王廷稟;賢臣溫湛為了保住二王子,寧可選擇自己喝下那杯毒酒替他死,死後他被人葬於此地。到了明代時期,張經為了埋葬父親,在這裡開道成嶺,至此“祭酒嶺“地名正式確立,以表彰溫湛捨身互主的動人事迹。

80、西營里

我們由西營里這個地名來衍生開來,講一下福州地名中帶“營”的地名的總體來由。西營里在南門兜附近,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農貿市場。那麼福州到底還有哪些名字中帶有“營”字的地名呢?比較著名的有“蒙古營”、“左營司”、“孫老營巷”、“隆普營”等等。營,顧名思義就是軍營,也就是軍隊駐紮的地方,或者是和軍隊相關的地方。福州自唐朝以來戰事不斷,五代十國的閩國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的戚繼光抗倭時期、清順治的八旗入閩時期都有大量軍隊駐紮城內,直接催生了許多帶有“營”字的地名。可惜很多帶“營”的地名的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了,實在可惜。

81、對湖

對湖在師大附中附近,傳說古代這裡有兩個湖,隔路相對,也就是所謂的“對湖”。當然現在湖是找不到了。

82、快安

快安是馬尾區最古老的一座村莊,背靠磕泉山,山上有一條“磨溪”,磨溪取的就是利用山泉進行舂米磨粉的意思。磕泉山曾經是福州城中伐木者集中的地方,快安村名原為“磕下”,也就是指“磕泉山之下”,“磕坑”指的是磕泉山的磨溪坑。從“磕坑”到“快安”,又是典型的諧音地名。

83、下渡

下渡古稱“江南鋪”,因為地理位置處於閩江下游,是一個渡人的碼頭,區別於做貨運碼頭的上渡。

84、仙塔街

仙塔街可真有住着神仙的寶塔么?並非如此,的確是有塔,是建於梁乾化年間的丁戊山安福寺的崇慶塔,這座塔俗稱“新塔”,在清末的時候毀滅。仙塔自然就是新塔的福州話諧音啦。

85、格致中學

格致中學也算是福州市區的一所名校了。這所中學在全福建省乃至是全國範圍來看,都算是一所歷史最悠久的新式學校之一。學校始建於1846年,名叫保福山學校,是美國教會在我省創辦的第一所近代學堂,之後又改稱福音精舍;1858年,學校改名格致書院;1916年,書院正式改名為福州格致中學。目前這所中學已經迎來了160年的校慶,要知道,中國近代的絕大多數大學的歷史也尚未如此之長,格致可謂是創下一個紀錄了。

86、灣邊

灣邊是福州著名的渡口之一,舊稱“灣邊角”,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角”是古渡口的俗稱。

87、光祿坊

光祿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中的一坊。光祿坊原名閩山,山上古代有法祥寺。宋代熙寧元年,程師孟以光祿卿的身份出任福州太守,寺里為了紀念他,特別建築了一座“光祿吟台”。目前這座“光祿吟台”還在省高院的原址里。其實程師孟出任太守是在光祿坊成名之後,不過光祿坊確是因為他的詩歌而出名的。

88、吉庇路

吉庇路則是“三坊七巷”最南邊的一條巷。吉庇巷的歷史典故也是頗有趣味:說的是朱熹的學生鄭幸之以典元的身份出任江西安撫使,政績卓著,鄰居們便稱呼此巷為“及第巷”。“及第”諧音“吉庇”,由此得到了這條巷的名稱。至於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說是講鄭幸之是為人霸道要報復當年欺負他的惡少狂徒,這些人“聞風集避”,其實是以訛傳訛不足為據的。

89、祖廟

祖廟位居繁華的群眾路和茶亭街的交叉口,祖廟是為了紀念閩越王無諸而修建的廟,現已荒廢。

90、濂浦

濂浦村就是目前鼎鼎有名的“林浦村”,是一個非常具有文化氣息的、保存有眾多歷史人文古迹的小村莊。濂浦取自臨近的濂江水名;而林浦則是與村中的望族為林姓家族有關。

91、宮巷

宮巷是“三坊七巷”中的一巷。因為早前巷內有道教的宮觀“紫極宮”,由此得名。宮巷中有着許多著名的名人故居,包括有沈葆楨、林聰彝、劉冠雄等等,值得大家去參觀一下。

92、蓋山鎮

蓋山鎮的名字來源於附近的高蓋山,高蓋山上有許多名勝古迹,蓋山鎮內也有眾多的文保單位,是一個地傑人靈的地方。

93、佬葯洲街

佬葯洲街在台江農貿市場附近,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佬葯洲街俗稱“老鴰洲”,因為這裡曾經是一片沙地,是烏鴉的棲息地。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原稱是“老鷹洲”,福州話中老鷹稱為“佬葯”,由此得名。不管是烏鴉還是老鷹,都說明了這裡曾經的地理情況——是一片沙洲。

94、鶴林村

鶴林村在東站附近,原名“上壋”,鶴林之名來自於宋朝初年的彭耜。彭耜號鶴林,是一位道教徒,在這裡潛心修鍊,之後又有朱熹在這裡摩崖題刻“鳳邱鶴林”,由此定名。

95、金雞山公園

金雞山公園是福州市區唯一的一所山地嵌入式公園。金雞山開拓於秦代,傳說大仙李鐵拐路經福州東門城外時,看見有一座山冒出一股氣,鐵拐子覺得奇怪,便墜下雲頭,登山跟蹤尋找,只見山峰下面突出一塊又長又大的岩石,形似“狀元帽”,俗稱“金雞洞”。他還發現了山上有金雞(也就是雉雞)成群在這塊岩石附近飛翔,便把這個地方稱之為“金雞山”。

96、吉祥山

吉祥山在洋頭口附近,吉祥山上盛產圓形的石頭,形狀就像橘子,我們都知道橘子在福州民俗上有着吉祥的意思,山名由此而來。

97、華林路

華林路的起源自然是來自華林寺,這裡我就簡單介紹下華林寺的情況吧。華林寺始建於宋乾德二年(964年),初名“越山吉祥禪院”,明代正統九年賜名“華林寺”,目前僅存的大殿是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是福州首批國家級的文保單位,可以稱得上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財產。

98、國貨路

國貨路的定名,有一段動人的愛國故事。說的是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洋貨充斥福州市場,導致民族工業紛紛破產,一批愛國之士號召大家“支持國貨抵制洋貨”。吳養賢先生在南公園內集資建立了“福建國貨促進大樓”用以陳列國貨,同時在路邊樹立了一座“請用國貨”的石碑。這條路的名字便由此得來。可惜的是,這塊石碑目前不知去往何處了。

99、上杭(下杭)路

我們知道,早期的福州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的陸地,宋朝時期,雙杭附近都還是閩江的水域。雙杭地區是福州非常重要的裝卸貨物的碼頭,所謂的“上航”,指的就是閩江上游的商客居住地,包括有建寧、泰寧、浦城等地,這些地方的會館都建在“上航街”;而莆田、漳州、泉州等下游商客的居住地則建在“下航街”。這也是為什麼雙杭地帶工商業發達且會館眾多的原因了。

100、臚雷

臚雷村在城門鎮,村莊位於臚峰山之內,簡稱“臚內”,“臚雷”之名顯然就是諧音而來。臚雷村全村皆為陳姓,元末從福州東門遷居至此,村內的陳氏祠堂規模之大工藝之精湛,名列福州眾多宗祠之首,值得大家前往參觀一下。該村的陳姓名人眾多,包括數學家陳景潤,海軍高級將領陳紹寬等人。

上一篇 下一篇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