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坊”名典故的由來

福州“坊”名典故的由來

福州“坊”名典故的由來

分段圍牆叫做“坊”,坊是古代、近代人們居住的場所,與現在的新村、小區、公寓、花園的功能略同。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中,福州城中共有90多個坊,由於朝代的更替,地域的變化,時代的前進,城市的建設,道路的拓寬,有些古坊幾易其名,變成了現在的新地名,有些坊名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歷史的回聲。現將坊名典故介紹如下。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口,位於南後街北段西側,東西走向,東臨南後街,西接通湖路,隔南後街與黃巷相對,衣錦坊是“三坊七巷”從北往南的第一坊。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里人陸蘊、陸藻兄弟相繼同知福州,遂名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進士王益祥任江東提刑衣錦還鄉,很有氣派,里人便把其坊名改為衣錦坊,坊名沿用至今,地名幾百年不變。

文儒坊舊名山陽巷口,位於南後街中段西側,因其地在“閩山”之北故稱。昔時,這裡文風鼎盛,學子勤奮,里人就把山陽巷改名儒林坊。北宋時因“海濱四先生”之一的國子監祭酒鄭穆居此,改名文儒坊。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兵部尚書張經居此,又署尚書里。文儒坊“六子科甲”陳府在中國近代家族史上佔有一定地位,也是福州歷代人傑地靈的史證。文儒坊有歷史名人甘國寶故居、福州蒙學堂舊址。文儒坊巷口鄉規民約石刻,全文分4行,直書40多字,隸書陰刻碑文:坊牆之內,不得私行開門,並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止排列木料等物,光緒辛巳年文儒公約。光緒辛巳年就是光緒七年,也就是1881年,距今132年的石刻保護如此完好,真是不易!

光祿坊位於南後街南段西側,舊名閩山,閩山有法祥寺,宋時福州郡守程師孟一日游寺,應寺僧要求題字,郡守題寫“光祿吟台”四字,其後,里人就把閩山山腳下人們居住的地方叫做光祿坊,現閩山古迹“光祿吟台”、“閩山”石刻尚存,閩山巷、閩山境地名尚存。“閩山”是福州民諺中的“三山藏”之一。

美新坊南後街黃巷舊名,晉永嘉年間(307—313)黃氏家族從北方南遷此處落戶,把美新坊改名黃巷,唐黃璞也居此處,小黃樓是黃巷的標誌性古建築。

聚英坊舊名仙居坊,位於宮巷,明朝初期改名為聚英坊。

太平公輔坊北宋地名,今東街三牧坊地段,昔時,北宋宰相朱倬家居太平公輔坊,因坊內有一太平寺,故“坊”以寺為名。

籌帥坊宋朝地名,今津泰路東段。宋時,王祖道的府第在此,祖道兩知鄉郡,里人以他的職務為坊名。

旗隱坊宋朝地名,今津泰路西段,宋時,里人俞湛年五十退休,上司三召其出任轉運判官,均謝絕,故為其立坊。

安濟坊宋朝地名,今津泰路中段。因這裡設有居養院,收養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故名。

福星坊元代地名,今津泰路全段,當年福星坊東至津門路,西至安泰橋。因宣慰尉使魏天佑的府第在街內,為歌頌其造福百姓,故名。

嘉榮坊宋朝地名,今南街織緞巷,地段屬軍門社區。

秀實坊宋朝地名,今旗汛口與舊閩縣之間地帶。

化成坊宋朝地名,一名鐵冶巷,宋代這裡為鑄冶之所,今名秀冶里,位於安泰河中段南岸,今為安泰街道聖廟社區。

麗文坊位於中山路東側,宋時名麗景坊,明成化年間(1465—1487),坊內建貢院(舉人考試場所),取文章佳麗之意,改名“麗文坊“。

(待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小故事相关内容
免費起名測名
情侶愛情配對
線上算命查詢
線上黃歷查詢
號碼吉凶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