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 免費起名大全 | 每日一簽 |

古鎮清油河的典故

現在的位置:靈狐算命 - 免費算命 - 小故事
小故事

古鎮清油河的典故

古鎮清油河的典故

清油河鎮,位於商南縣城西20公里處,其西邊與丹鳳縣武關鎮接壤,北面,分別和洛南縣及河南省盧氏縣為鄰,東、南面和試馬鎮交界;轄地258平方公里,人口1.31萬;歷以“十里長街”和“千年古鎮”而著稱,又以其“清油八景”而聞名遐邇。

一·歷史上清油河的“典故”。

清油河在“五代”以前,原名叫“柳林河”,系以其街外河邊十里柳林而得名。五代後期,宋朝開國元勛鄭子明曾在此住,時以打油賣油為生;因他打出來的油清香明亮而遠近聞名,故此,人們便將柳林河改名為“清油河”了。鄭子明:姓鄭,名恩,號子明、乳名黑娃;自小父母雙亡,十多歲時隻身來此,以打油賣油為生。他在這裡與趙光胤相遇並結拜為兄弟,又和陶三春不打不成交而定下了終身;流傳下了許多活生生的故事:

——鄭子銘與“倒掛油”及“普峪河口”。鄭子明雖臉黑似漆,卻生得身材魁偉、力大無窮、性格豪爽;為人厚道、直率、好打抱不平。他在清油河打油期間,命苦時不濟,雖然他打出的油清香明亮質量極好,但是,在生意場上卻屢遭厄運。起先,他擔油出賣,總是順清油河而上,要送到洛南縣境內的“黃家村集市”,來回三百餘里,他一根鐵扁擔挑着二百多斤重的兩隻大油簍,竟兩天一趟;一次,當他擔油走到腰庄小花岔石碥上時,遇着從黃家村轉來的同夥人,告說油價大跌,他十分懊惱,生氣地將油擔往石碥上重重一撂,油從傾斜的簍中溢淌了出來,流了一地;當大家趕忙去幫他扶油簍時,神奇般地發現:油簍竟深深地陷進入了岩石中,怎麽也拔不出來;鄭子明自己也覺得詫異,當他親自把油簍拔出后,在這堅硬完整的岩石上就留下了深深的“油簍坑印”和“流淌的油印”。他在此歇息了一會,就沮喪地擔起油擔,同大夥一起倒轉回來了。此後,人們就將這裡稱作“倒掛油”;“油簍坑”與“油印”至今如故,成為人們流傳的佳話及觀賞的古迹。

此後,鄭子明就又順河而下,將油擔送到毛河口下的丹江碼頭,從那裡裝船水運至襄樊、武漢;在一次正裝船時,忽然,突起大風,江浪洶湧,幾乎將船顛翻,致簍中香油溢潑流淌了一口岸。從此,人們就稱這個碼頭名為“潑油口”;後日子久了,便被誤傳成今天的“普峪口”了。

——“磙子嶺”、“油簍溝”和“油槽寶石”。

一次,鄭子明擔油去龍駒寨,上到一山嶺頭在放擔歇息時,後面一隻油簍因沒擱穩而滾到山下去了,他尋來一百來斤重的圓扁石,用鐵扁擔在中間捅出一洞孔,型如石磨,用繩系掛於扁擔的一頭,配着剩下的那隻簍,擔著繼續前進;從此,這山嶺便叫“滾子嶺”;嶺下的山溝就叫“油簍溝”了。

同這些地名一起留下的文物古迹,現只有鄭子明打油的“油槽”和“壓油石”了。“油槽”系由整石鑿制而成,長2.80米,寬1.23米,厚33公分;四周邊沿高6厘米,寬18厘米;槽溏略向流油嘴一頭傾斜,油嘴從槽頭中間向外突伸,狀如****;“壓油石”亦由整石鑿成,長0.8米,高、寬各為0.56米,略呈長方體,幾個人才能抬得動,可鄭子明當年用它壓油,僅一人兩手一端就舉起來了;壓油石和油槽系同一花崗岩石質,十分堅硬,千餘年來一直被視為清油河的“鎮街之寶”,民國八年,洪水沖走了清油半邊街,然槽石巋然未動,1998年“7.9”、“8.25”兩次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連續襲擊了清油河,十多米高的浪頭,幾乎沖毀了大半條街,但槽石分寸未移,絲毫無損;現被列為“歷史文物”,清油人亦以此而引以為榮;凡來清油河者,大都要好奇地去看一看和摸一摸。

——在清油河,鄭子明同趙匡胤、柴榮三結義。

趙匡胤在京都汴梁大鬧“勾欄院”后出逃避難,先去隨州投靠父親的好友董宗本,時逢董已出征關西,剛好姑父也在關西任職,他就從隨州經商於之地前往關西,在“武關古道”途中,遇見推車去關中販賣雨傘的柴榮,二人便結拜同行;途徑“陡嶺關”時,遭遇“山大王”董龍、董虎劫持,兩廂撕殺了起來,董氏兄弟邊戰邊退,將匡胤誘致“九岩寨”和“羊角寨”下的九曲十八彎中,匡胤被伏寇圍困。正在危難當頭,適值鄭恩在河中洗油簍,不慎油簍被水沖走,鄭恩脫下衣服,僅緹一兜肚,下水追撈油簍,直追到“月亮灣”;但見九曲十八盤裡塵土飛揚,只聽得殺聲震天,他便順手從河邊拔起一棵棗樹,橫掃直衝殺進重圍,打敗了寇匪,救出了匡胤。隨又一同前去陡嶺關見柴榮,時值柴榮推傘車退至黃土坡躲歇;三人見面甚為慶幸,即插盟結義為“八拜弟兄”。時柴榮二十歲距首,匡胤十九次之,鄭恩十八歲為小。這就流傳下了“兩龍一虎,患難與共”的佳話。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1 算命網站 (v.8s8s.net) 古鎮清油河的典故 All Rights Reserved.